困境中的桃李面包:業績萎靡、市場收縮、南下無果 密歇根大學開發新系統 大大縮減自動駕駛汽車測試時間和成本Brembo 全進口剎車套件,完美適配,總代正品億咖通科技日推多款汽車智能化解決方案泄露部分個人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新腕兒,作者|憐舟
引言:
市值蒸發 200 億需要多久?
答案是,兩年。
從雪球看到,在 2020 年 9 月 30 日,桃李面包股價達到最高點 32.97 元 / 股,在后來的兩年里,桃李的股價一路向下。
截至發稿,桃李面包報收 15.35 元 / 股。
桃李面包股價腰斬了這兩天,桃李面包發布 2022 年財報了。
據財報顯示,2022 年,桃李營收 66.86 億,較去年的 63.35 億,同比增加了 5.54%;
扣非凈利潤為 6.29 億,相對于去年的 7.16 億,同比下降了 12.07%。
桃李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而開文提到的股價,只是這家公司業績低谷的一個結果。
就在一個月前,桃李面包驚現 " 刀片事件 "。
新腕曾對應寫了一篇文章《國民選手 " 桃李 " 被錯殺?烘焙被困在面包里》,文中敘述了桃李當時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
食安事件發生于東北,也就是桃李面包的大本營。
公關傲慢的回復態度,讓人為這家公司的未來,捏了一把冷汗。
桃李遇到了哪些問題,走到如今的局面?
逐年薄的毛利
桃李面包的盈利能力,在逐漸減弱。
翻閱桃李面包的財報。
嚴格意義上,這家公司的轉折點,出現在 2020 年。
從 2018 年至 2021 年期間,桃李面包期間營收分別是 48.33 億、56.44 億、59.63 億、63.35 億。
雖然收入一直在增加,但可以發現,不同于之前,桃李每年收入增幅都在 15% 以上,在 2020 年之后,桃李收入增速放緩,2020 年收入增幅僅 5.66%,縮水了 10%。
截圖來源于雪球,桃李在 2020 年到 2022 年期間,營收同比線幾乎沒有變化了據桃李當時在財報的解釋," 疫情影響,各大高校延遲開學,學生群體減少,上午外出旅游出行減少也導致了消費場景的減少。還有銷量比較高的東北、華北地區,如沈陽、長春、哈爾濱、石家莊等營業收入 30% 以上的區域陸續出現疫情復發的情況,亦對公司整體營收造成了一定影響。"
這段話中,桃李認為是疫情導致他們當時的收入增幅收縮,影響到了桃李面包收入主力——東北,降低了當年的收入。
但后來的業績情況,打消了這一說辭。
再看期間對應的凈利潤分別是 6.42 億、6.83 億、8.83 億、7.63 億、6.4 億,在 2021 年之前桃李面包的利潤增幅還在上升,但到了 2021 年之后,利潤增幅為負。
增收不增利。
截圖來源于雪球,桃李利潤曲線并沒有像營收那樣向上同時間段內,桃李的毛利率也在攤薄。
由 2018 年的 39.68%,往后的 2019 年至 2022 年期間,分別是 39.57%、29.97%、26.28%、23.98%,一直在減少。
桃李在財報中介紹,他們目前有兩種銷售模式。
一種是面向大型連鎖商超和中小城市的中小超市、便利店終端,直營模式銷售。
另一種是,和經銷商合作,采用分銷模式,向外埠市場的便利店和縣鄉商店、小賣店銷售。
2022 年,桃李面包直營模式收入是 41.29 億,經銷模式的收入是 25.54 億。
這兩項收入的毛利,較上年都在減少。
直營模式減少了 1.08%,現在是 25.78%;經銷模式減少了 4.23%,現在是 21.22%。
不同于其他企業,例如巴比饅頭、絕味,這些公司主要面向 B 端加盟商,他們其實不是單靠一個個包子,或者一個個鴨脖賺錢的。
他們賺的是加盟費,是產品、器械、品牌等收入。
這種模式,天然要求他們只需要在加盟商身上下功夫。
但桃李不同在于,他們是靠一己之力,向 C 端消費者賣一個個面包。
這要求桃李除了要自建工廠供應鏈,做品牌、渠道、產品,還要和 C 端消費者直接接觸。
其實,這也是桃李面包的立身之本。
據渠道反饋,桃李面包在東北 KA 渠道的滲透率,超過 85%。
之所以都是靠自己銷售,較少和經銷商合作,原因在于,桃李面包都是短保產品,很強調新鮮度,對產品周轉率和渠道銷貨率計算相當精準,加上產品毛利在 30% 上下浮動,如果產品批量化過期,對收入會造成很大影響。
經銷商精力有限,除了桃李面包,還會銷售競品的產品,一旦和競品產品放置于相同渠道中,會增加銷售難度,影響桃李的銷量。
因此,桃李習慣直接開拓渠道,向渠道供貨,間接控制商品銷售。
他們在每個城市都投資了中央工廠,以銷定產。
如果數量不夠,會在晚上臨時加量生產,保證產品在固定期限內全部售出。
這種打法要求桃李對渠道的熟悉度和判斷、掌控力要十分精準。
據了解,桃李在東北市場,超過 3-4 年運營時間的市場,占有率能達到 60%。
桃李也在本次財報中表示,已經在全國建立了 31 萬個零售終端,和永輝、沃爾瑪、大潤達等商超,還有紅旗連鎖、物美等區域性連鎖商超達成合作。
桃李的成本控制能力很強,恰是這點,造就了桃李曾經的輝煌。
時過境遷,桃李也遇到了成長的煩惱。
成于東北,困于東北
靠東北起家的桃李,和大本營深度綁定后,對本身業務造成了極大的風險。
通過財報看到,在 2020 年時,桃李面包在東北收入為 28 億,較上年同比增加 5.14%,毛利率減少了 5.61%。
在 2021 年,桃李在東北的收入為 28.79 億,同比增加 2.82%;在 2022 年,桃李的東北地區收入為 28.93 億,較上年同比增加 0.47%;能清晰看出,最近三年內,桃李面包在東北地區的發展,已然走到了瓶頸期。南下,是當務之急。
然而,桃李在以上海為代表的華東地區,發展并不順利。
以華東地區來看。
2020 年,桃李華東地區收入 12.55 億,同比增加 7.58%;
2021 年,華東收入 14.67 億,同比增加 16.85%;
2022 年,華東收入 19.64 億,同比增加了 33.93%。
看似在上升的收入,實則,桃李越來越不賺錢。
在三年樣本期內,桃李在華東地區的毛利逐漸下降,分別下降了 13.15%、3.42% 和 4.04%。
換言之,桃李在上海賣面包,其實并不賺錢。
但桃李仍然在加大投資力度。
2022 年 12 月,桃李面包出資 4580 萬,競標拿下廣州佛山的一塊 6 萬平米的地皮,將投資 20 億元建設華東烘焙食品中心項目,面包總產值或將達到 6.8 萬噸。
桃李面包在 all in 南方。其實按照桃李的打法來講,這家在三年前的行業階段,深耕東北市場,吃盡了行業紅利。
當時東北市場空白,桃李面包強調性價比、短保的面包。
當地渠道設施相對并不發達,桃李親自對接經營渠道,占據很強話語權。
到了后來,東北地區飽和后,競品出現,對桃李造成了一定打擊。
這里的問題出在產品和桃李本身的邏輯問題。
從產品方面分析,先要屢清楚,桃李的價值鏈路。
假設,桃李一款產品在終端的零售價是 100 元。
這其中,有 46 元分給了生產工廠的制造環節,10 元花在了運輸渠道上,終端渠道分走了 30 元,桃李最終到手是 14 元。
新腕在之前文章《國民選手 " 桃李 " 被錯殺?烘焙被困在面包里》提到過,烘焙食品的原材料很簡單,無外乎是是面粉、酵母、食鹽、砂糖和水,還有適量的油脂、乳品、雞蛋、添加劑等。
像是面粉和油脂屬于大宗原料供給,受原材料波動影響。
因此,桃李在原材料上游端,議價權很低。
而桃李也在財報中提到," 公司對采購的面粉、油脂等大宗原材料實行集中定價的方式,并與供應商約定如果市場價格 有較大變動,調整價格需要其至少提前一個月雙方協商確認,對于糖、雞蛋、腿肉、奶粉等價格 波動較頻繁的商品采用隨行就市方式。 "
據了解,從 2021 年至 2022 年期間,小麥累計漲幅達 23.26%,白糖累計漲幅為 10.89%。
原料上漲,桃李只能通過優化財務模型來緩解。
但桃李的整個收入模型,壓縮空間有限,只能自我消化。
那就是少賺些。
這才導致桃李收入越來越少。
收入已經少了很多,桃李面對競品,只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降價,一個是增加研發投入。
但面包產品壁壘并不高,沒有原料和制作工藝上的卡脖子。
則很難守住陣地。
桃李只能盡快打開新市場。
一個值得留意的細節是,桃李的實控人們,在大筆套現。
桃李是一家家族企業,實控人分別是吳志剛、盛雅莉、吳學群、吳學亮、吳學東。
后面四位分別是創始人的妻子,和兒子們。
在 2021 年 10 月前,五位實控人在二級市場套現在 36 億以上。
在 2022 年 4 月至 7 月期間,吳志剛合計套現 2.03 億。
2022 年 11 月 16 日至 12 月 16 日,吳學東累計套現 2.76 億。
一邊在大手筆開拓南方市場,一邊忙著套現退出。
創始人的態度,就是桃李 " 南下 " 戰略部署未來前景的答案。
短保的煩惱
烘焙行業的邏輯,在全國并不通用。
在上文講述了桃李的產品,對市場的影響。
原料只是一方面。
桃李面包定位于 " 短保 "。
這個產品特征對東北地區的維護,還是很有利的。
可是,按照零食邏輯來講,在東北地區,不好做。
桃李轉而去南方。
全國不同地區的烘焙行業邏輯也不同。
華東地區的上海,還有華南地區,像是廣州一代,比較重視下午茶。
但桃李面包之前在東北,其實還是主食的邏輯。
南方地區不同,他們是零食邏輯。
其中區別在于。
國人本身對主食的 " 鮮 " 要求比較高,還有飲食需求。
例如南方人喜歡早餐主食是包子,北方有的地方是油條或者面條。
這種特征造就主食化的烘焙食品,集中度很低。
但零食產品集中度很高。
按照華東和華南地區的烘焙零食化邏輯來講,當地人更喜歡是 " 現烤面包 ",而不是 " 短保面包 "。
當地烘焙品牌十分多,競爭激烈。
即便桃李后來推出了巖烤面包、乳酪面包、酥皮面包等新品,很容易被迭代。
如果桃李側重于做短保零食邏輯的話,就會出現零食品類特有的 " 遺忘曲線 " 情況。
這要求桃李必須加快新品速度,且研發一款足夠強的爆款。
除了產品,還有渠道。
東北地區渠道發達度,相對上海低,也意味著渠道成本低。
上海主要是大型 KA 渠道,按照桃李 " 事必躬親 " 的邏輯,他們在上海地區,每進入一個大型渠道,面對商場內卷的環境,必須要配備促銷員。
高昂的渠道費用、促銷員等銷售支出,還有競爭激烈的環境。
南方其實并不適合桃李本身的體質。
延續短保的邏輯,只會增加桃李在南方市場的競爭難度。
但桃李必須堅持 " 短保 " 邏輯,這是它的出身所決定了。
由此,我們似乎可以理解,創始人家族集體套現的原因了。
時代的產物,也是宿命
桃李是一家很幸運的公司。
1995 年,桃李創始人吳志剛 60 歲退休后開始創業。
當時的烘焙市場比較極端,只有價格高昂的新鮮面包,和便宜的長保質期面包。
吳志剛選擇介于兩者之間,做了短保面包。
價格實惠,面包還新鮮。
在城市建立中央工廠生產,直接發往各個門店渠道,減少了新鮮面包門店的房租費用、人員薪資、管理成本等支出,壓縮出來的成本用來壓低價格。
在那個時候,桃李面包很是受歡迎。
這是家靠時代紅利成長起來的企業。
企業的成功,要靠天時地利人和。
因此,它是幸運的。
時代在變化,市場也在變化。
能堅持到最后的品牌,一定是供應鏈、品牌、產品、渠道、創始團隊同時發力,形成組合拳進攻,且能緊跟時代變化的。
直到現在,桃李仍是以面包為主。
其他的產品,像是粽子、月餅,在 2022 年銷售收入只有 1.33 億、1.39 億,和面包的 64.9 億,是天地之差。
產品結構太過于,限制了桃李發展想象空間,他們也沒有及時引進對應的人才,這是桃李走向落寞的原因之一。桃李的商業模型過于板刻,變化彈性不足,是第二項原因。
在東北,桃李以短保思路做主食面包。
但到了華東地區,桃李仍然是短保面包主食思路。
并沒有依據市場特征及時做出相應的改變。
這里要說到,品牌力。
桃李是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品牌,嚴格意義上講,桃李的品牌也并沒有出圈。
多年來,我們幾乎沒有見過桃李的營銷廣告。
這或許說明,公司主要精力放在產品上。
但如果想要桃李滿天下,總得讓大家認識自己,形成品牌基調,才能吸引到對的人群。
例如在東北,桃李靠性價比和短期品質面包,吸引大眾消費者。
但到了上海,年輕消費者都是小資生活,即便桃李進了大型商超,安排了促銷員,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很低。
大家完全可以去烘焙店買到更新鮮的面包,還有品牌調性和優質的購物體驗。
豈不是很好。
在南方,烘焙文化如此成熟的市場,大家連這個品牌都不知道,又如何會下單?
這里就說到桃李按照之前的 " 中央工廠 + 批發 " 的思路做新市場。
前端消費端都沒有成熟,一次性投資如此大的資金開設工廠,回本周期長,風險還很大,對桃李的經營會造成更大的壓力。
綜合桃李的產品、品牌、商業思路等,會發現桃李還活在上個時代。
桃李是一家家族企業,迭代速度、遲鈍,是家族企業的弱點。
家族企業的優勢是,創業成本低、管理層信任度高,創始人是主要管理者,經營時會更加盡責務實。
如果管理成員足夠強,企業發展會非常好。
缺點是,很難吸收外部優秀人才,有能力管理者也很難融入到家族管理層中。
桃李故步自封,沒有跟隨時代變化,這顯然是家族企業的宿命。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 App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烘焙第一股”又閉店了 欠款 5700 萬元 總部人去樓空 透視一周牛熊股:4只算力股罕見現身漲幅前十!光通信龍頭中際旭創5日累計漲超50%;最熊股*ST吉艾進入退市倒計時,A股退市漸趨常態化首旅酒店
下一篇:蜜雪冰城,加盟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