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茉家:酸奶最好喝的隱藏喝法,以前的酸奶都白喝了!
如果說粽子、豆漿有甜咸黨之分。
那么,酸奶界就有「稀黨」和「稠黨」之別。
但和甜咸黨難分高下的情況不同,酸奶的偏好可謂是一邊倒。
上周,我們發起了一次百人大投票,發現 77% 都愛喝濃稠的酸奶。
圖片來源:投票截圖
稠黨完勝?。。?/p>
既然稠的酸奶更好喝,今天就來開動腦筋把酸奶變稠變好喝。
酸奶有多粘?「塌方實驗」說了算
為了讓大家更清晰的「看到」酸奶的粘稠度,先來介紹一個專業測定酸奶粘稠度的實驗——塌方實驗。
首先,在桌上放置一個上下中空的圓柱體,比如,你可以剪一段奶茶的粗吸管。
把溫度為 10 攝氏度的酸奶,倒進吸管內,然后將圓柱體輕輕抬起,酸奶會從四周溢出。
等待 30 秒,測出桌子上酸奶的直徑。
測出的直徑越小,說明酸奶的粘稠度越大。
我們即將要做實驗的這款酸奶,用塌方實驗測出的直徑為 2.8 cm。
接下來,我們開始想(喪)方(心)設(?。┓ǎ瘢┑匕阉崮套儩?。
把酸奶變濃,一共分兩步
牛奶發酵成酸奶,其實已經完成了變濃的第一步。
酸奶能夠粘到什么程度,主要跟牛奶中的固體含量(乳糖、脂肪、蛋白質)有關。
在發酵菌的作用下,牛奶中的乳糖轉化成乳酸,蛋白質在酸性環境中開始一個個手拉手,把乳糖、水、脂肪圍在一起了,奶就開始變粘變濃。
也就是說,想要增加酸奶的粘稠度,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增加固體的含量(糖、脂肪、蛋白質); 減少水分。先來試試方法一。
往酸奶里加料
為了不額外攝入糖,加糖這個選項就直接被 pass。
先來加點優質蛋白質——雞蛋清。
把一顆生食蛋的雞蛋清,倒進酸奶中,攪拌再攪拌……
由于高估了自己徒手打發雞蛋清的能力,酸奶反而變稀了。
家里有打蛋器的朋友,不妨試試用打蛋器把雞蛋清打發成奶油。
雖然失敗了,但味道如何呢?
「除了難喝,沒其他缺點?!?/strong>
溫馨提醒:記得要買生食蛋,普通雞蛋不推薦生吃。
接下來,我們換種蛋白質——蛋白粉。
加入滿滿一勺巧克力味的蛋白粉攪拌,肉眼可見酸奶變得濃稠了,攪拌起來都有些費力。
至于味道嘛……
「還可以,味道像阿華田的雪糕?!?/strong>
最后,把脂肪和蛋白質都加上——奶粉。
酸奶都黏在了勺子上,看起來甚至有點像奶酪。
當我們再想用塌方實驗測試時,已經濃到測不了了……
最出乎意料的是,不僅看起來像奶酪,連吃起來都像呢!?。?/strong>
「竟然有點好吃?!?/p>
如果你就愛喝純酸奶,不愛加這加那,沒關系,我們還有方法二。
濾掉酸奶中的水分
運用酸奶蓋的「反向靜置」原理,酸奶被粘到蓋上,在靜置的過程中,水分減少。
同理,我們可以把整杯酸奶都均勻涂到鍋蓋上。
反扣在碟子上,讓酸奶自行濾干水分。
除此之外,還可以充分利用身邊一切可以用來過濾道具,比如……
家里最常用的篩面粉的鐵絲網,但一杯只能濾成一口,錢包不允許我這么做!
再試試過濾咖啡的濾紙,比如掛耳咖啡的濾袋。
水珠一滴滴地滴下來,就是這速度……也太太太太慢了吧?。?!
接著是手沖咖啡的濾紙。
AAAAMAZING ! 過濾效率一級棒,水珠滴得比之前快很多,也大顆很多。
圖片來源:實拍
最后是花重金購買的專業酸奶過濾器。
有點小失望,最開始竟然有點「漏奶」,大約 5 分鐘后,才開始慢慢滴水。
究竟這 4 種過濾的方法,最終濾酸奶的效果如何?
我們把它們放在角落,度過了漫長的 6 小時……
酸奶過濾到底哪家強?
6 小時后……開蓋揭曉結果。
鍋蓋確實能濾出來不少水分,不過還是有點稀稀的。
掛耳咖啡濾袋,過濾效果比鍋蓋好些。
酸奶過濾器,過濾效果比掛耳咖啡濾紙稍差,但酸奶粘稠度也很可以了,不干也不濕。
效果最好的是手沖咖啡濾紙,濾得非常干,酸奶直接濾成了「奶酪」。
再仔細看看刮下來的酸奶,已經呈半固體了。
多名試吃人員表示:「味道和真奶酪難辨真假?!?/strong>
如果你不愛吃這么干的,不需要過濾這么久,放進冰箱,等個 1~2 小時就可以了。
總結下,按過濾效果由好到差排序:
手沖咖啡紙 > 掛耳咖啡濾袋 > 酸奶過濾器 > 鍋蓋
不過,即便是排名墊底的鍋蓋,用塌方實驗測定濾出的酸奶的直徑是 1.8 cm,相比原先的 2.8 cm,已經濃稠了不少。
相比額外加料的方法,更推薦過濾。
濾掉水分的同時,還可以濾掉一些酸奶中的添加糖,好吃還不容易長胖!
對于每一個愛喝酸奶的人來說,最后悔的事就是:
曾經有一份酸奶蓋放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余此,如果上天在給我一次機會:
我希望喝到的每一口酸奶,都像在舔酸奶蓋!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