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外婆家——崔莊鄉山坪村干反溝
時間:2023-03-28 08:46:31來源:food欄目:餐飲美食新聞 閱讀:
崔莊鄉崔莊村崔西彭組這里是我的家,家不大他能撐起一片藍天,是父親用肩膀扛起的一座山,是母親用乳汁哺育撫養我們長大,想起幼兒時的童年,腦子中像過電影一樣記憶猶新。哪時的我們在父母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因我們兄弟姊妹們8人,父母飽經風霜、含辛茹苦培養我們長大成人。
一、回憶兒時,思念外婆
1967年2月哪時我剛出生,由于生活環境的困難,按照當地習慣需要到外婆家挪騷窩兒。哪個時候真不容易,聽父母講早上4點鐘起,做好飯吃了早飯,將老三(比我大2歲)和我一起收拾好衣物,帶上中午在沿途吃的干糧饃,父親用2個荊條編制的欏框一頭裝上老三,一頭裝上我用寬大的肩膀擔起和母親一同去往外婆家。
外婆家居住在山坪村干反溝組。行程10余公里,步行需要花費1天時間。從家平地而行,到稻谷田是丘嶺,然后穿越臥溝口,開始從古路河口順河踩石而行,翻越賈大溝,直上大官嶺、二官嶺,下河走過桐樹莊,進溝翻嶺山坪村的干反溝,外婆家居住在深山溝壑的山野坡根村落;父母親從早上到下午天黑將我們弟兄倆個擔到了外婆家。途徑山山水水,綿延小道,道路慢慢,山高路長,不知吃盡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中午餓了吃點涼饃頭,渴了喝點沿途礦泉水。一步一個腳印慢步穿索,為使實現我兒時挪騷窩兒辛勤付出。二、少年姐弟行,去祭奠外婆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兒時的我轉眼間已有10余歲,由于外婆家的住處在古路河山坪村干反溝。十多年過去了,外婆由于年事已高,因病離世多年。這年我記得是12歲,姐姐帶我去外婆家看望舅舅、妗子。出行走時父母親讓我姐弟兩個又給二老帶了糖果子和家里土特產及給外爺、外婆備用上墳用的焚燒的紙錢。我們兩個還是跟隨父母親當年肩擔我兄弟走過的路線和所走的山區道路,艱難而行。一至走到下午日落西山,我們姐弟倆個才走進外婆家。當舅舅、妗子看到我倆又渴又餓時,趕快到廚房燒鍋做飯,當晚吃到熱氣騰騰的酸菜豆面條,還有拿出煮過曬干存放的剛又煮熟的嫩玉米棒,非常好吃,吃著又香又甜。吃過晚飯姐姐和舅舅、妗子老表們團聚在碳火旁,一邊播玉米棒子,一邊拉起了家常話,年少的我跑了一天又累又困聽著聽著躺在姐姐懷中睡著了。當第二天早上起來,吃罷早飯舅舅和老表帶著姐姐和我去到墓地給外爺、外婆上墳,上墳的任務完成后坐在舅舅家大門外看著遠遠流過的泉水已匯集為大河,看到眼前河道中神刀闊斧,層巒疊嶂,挫落有秩,矗立在深山的自然奇石,看到門前莊后的鮮紅柿子掛滿了樹枝,看到了紅片滿山的山株萸,觀賞到了太陽照射下七彩斑斕的超大瀑布,靈聽了由遠及近的百靈鳥鳴叫聲,這里樹林髙大茂密,原始如初,聽到樹林大風刮動樹梢嗚哨響聲,共同摻雜著的各種聲音節奏相互配合。這里是稻米原產地,山高水高,有足夠的水資源。造就了山坪村干反溝人吃大米飯習慣(干飯又稱大米飯)。三、青年時代,為家擔當
當進入八十年代初期,生產生活正在恢復期,也是我的青年時期,當時家庭無錢購買煤球,我們家居住在平原區,缺乏的是柴火燃燒做飯,家家有勞動力人們農忙過后均統一到古絡河沿途山上拾柴燒鍋。本人也已上到初中畢業,和家里的叔伯哥一起去古路河干反溝附近山上去撿拾干柴,挑回來自己燒鍋做飯,維持生活。我撿柴火踏山去過臥溝嶺、到過賈大溝、大官嶺、二官嶺、進入干反溝在登上老婆塞、爬過皇路頂、踏遍纂天嶺,攀登過格陡朵,我青年的時代去過山坪村干反溝坡根西南側一一格陡朵山頂,當年八十年代冬天去到山頂拾干柴,記憶中山頂很平,當時有個鐵三角架。每次去拾干柴每座山頭聽當地人講述都有歷史傳說,都是一部神奇美麗精典論做。當中午吃過干糧從山頂下到干飯溝攆道莊時是拾柴擔挑人第一站稍休息落腳,這里有一道小溪常流水穿莊而過,這里住著一戶王姓人家,院外有一盤石磨每次去時看有兩位老人在磨糧,兩位老人心底善良,數年累月省吃儉用每天中午做飯用大鍋做滿,為山下邊來拾柴擔挑人在此稍息時備足粗茶淡飯,讓其吃飽肚子,下山擔柴返回時有力氣。所有來此的人都稱二老是“大善人”。下山擔柴路難走,山高石多,腳下踏著石尖上走過,勤勞務實的勞力人,每走3里休息一次,第二戰都在大官嶺稍息落腳,去去身上的濕汗。這里的山頭崎型怪壯,遠看像一位古代朝中大將,人們供稱其大官嶺。該嶺道路峽窄,矗立高度上邊抬腳步能踢著下邊人的頭,在中間小轉彎處,古人為了記念古路河走這條路的艱難,在右側面鐫刻了“阿彌陀佛”四個佛教大字,語意讓所有人知道古路河道路漫長,坡道陡險,安全提示在此稍休息落腳,上下山平安回家。下了大官嶺第三戰挑柴火到溝口涼水臺,這里有一片青石板,從石板下邊流出一道清泉,四季流暢,一到冬天這里泉臺四周結冰凍結,下邊泉水繼續流淌,擔干柴的人們在此停下稍休息落腳,用雙手捧起清涼的泉水,一飲而盡,真解渴喝飽,只等下戰將一天在古路河拾到的干柴繼續努力挑到家。四、苦盡甘來,道路通家
崔莊鄉古路河風景區,隨著國家的政策的扶持,在崔莊鄉村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下,在深山青石板上炸開了一條幸福之路,為山里群眾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在當今改革開放時代,村民依靠大山搞養殖,依照肥厚的山坡搞種植,家家戶戶走向致富路。如今的溝漫山十八道彎又是網紅點,秀龍潭像妙齡少女正待開放,高山頂上的風力發電彰顯大山風范,猿人峽谷漂流風景區正在整裝待放,展示未來崔莊生態文明旅游即將啟程遠航,秀麗的山坪村外婆家的干反溝風景區,像紅遍滿山的杜鵑花一樣惹人喜愛,愿期待這里山山水水及楚朝名塞早日被挖掘開發,吸引更多游人觀賞走進大山世界。作者簡介
彭春琦,男,漢族,大專文化,政工師,微信筆名琦者、美玉,生于1967年3月,出生在崔莊鄉崔莊村崔西彭家組,1987年5月參加工作。畢業于河南省委黨校,法律專班?,F任南陽宛運集團有限公司客運南召分公司經理、黨總支書記、工會主席。自幼學習喜愛文學,善長寫作,本人的寫作論文作品被多家文學刊物轉載,在長期的寫作稿件是南陽宛運報、南陽日報、南陽晚報、河南經濟與法報、大象網、人民網等報刊的特邀通迅員。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外婆家靠這九個理念讓顧客甘心排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