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愁白了頭發”,餐飲人該怎么降“壓”?
文 | 職業餐飲網特約作者 鄒通
不久前,職餐發布的《重慶一知名餐飲老板凌晨留遺書,疑似跳江失聯:實在是撐不下去了》,引發無數餐飲人共鳴。
疫情重創餐飲業,每個餐飲老板都像在鋼絲上行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有人困在局中,借錢發工資,餐廳打地鋪,賣房賣車抵押付貨款;有人揮淚離場,血本無歸,多年積蓄和努力一切“歸零”……
此中痛苦只有餐飲人自己知道,好好活著成為彼此勉勵的話語。
說不出的“無奈”、道不明的“苦撐”,當我們在惋惜重慶這位餐飲老板被逼入絕境的“不容易”,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疫情下的餐飲生存嘆息。
疫情下三大壓力,
讓餐飲人愁白了頭發
“壓力好大,又不得不面對”,這幾乎已經成為所有餐飲人的心聲和境況。
有多少餐飲人在深夜無人時痛哭一場緩解積壓已久的“壓力”,可白天又不得不重新“工作”。
三重壓力下,讓不少餐飲老板愁白了頭發。
1、每天一睜眼就要面臨的“成本壓力”
成本分兩種,一是固定成本,每月固定支出的錢。譬如租用“物理空間”的租金成本、租用“員工時間”要支付的人工成本、購買原料要支出的原料成本。
另一種成本是變動成本。如獲客成本、交易成本以及時間成本。獲客成本是獲得一個客戶要支付的費用;交易成本是顧客在交易期間所發生的成本;時間成本是老板管理餐廳、培訓員工所消耗的時間成本。
這些“成本的疊加”,讓許多餐飲經營者面臨著巨大的經營負擔。固定成本讓餐飲經營者時刻關注成本,生怕“破產”,讓身心處于財務的高壓之下;變動成本讓餐飲人時刻面臨各項經營的負擔,深刻處在焦慮之中。
2、防疫常態化下封控不確定的“模式壓力”
在疫情下,許多餐廳營收受到了巨大影響。譬如每一次疫情的突發,流量直線下降,堂食被叫停。即使轉戰外賣,生意依然未必有起色。
即便是海底撈這樣的“龐大大物,面對疫情也無奈“自降身價”賣早餐、快餐等;喜茶這樣的“茶飲巨頭”,面對茶飲行業的“極端內卷”,也要無“選擇降價”,走以前“瞧不上”的中端市場。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過去舊有的、機械式的生意模式,不再適應多變不確定的環境。這就造成了“模式壓力”,死死壓著許多餐飲經營者。
3、應對變化自救無門的認知“壓力”
“變化”的到來總會造成生意的兩級分化:有些品牌的生意一落千丈如海底撈、星巴克等,有些品牌逆襲翻盤如甜啦啦、瑞幸和蜜雪冰城等等。
之所以疫情下,生意會出現兩極分化,是因為餐飲經營者認知層次不同導致的。在面對變化和不確定時,感到迷茫和無助,無法快速掌握趨勢,從而做出準確、及時的決策。
餐飲人該怎么“降壓”?
餐飲人想生意逆襲翻盤,就要想盡辦法降“壓”:在成本、模式和認知上進行重構。
那怎么才能紓解壓力呢?我總結了一些思路和方法,和各位餐飲人探討。
1、降低時間成本,突破成本“壓力”
關于“成本”,網上有許多是討論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卻很少討論時間成本的,這篇文章我們就集中討論一下“怎么降低餐飲經營者的時間成本?”。
因為時間成本,直接影響著餐飲人是否可騰出時間了解疫情的變化,找出解決方案,并擺脫疫情的困擾。
“降低時間成本”,最好的辦法便是,餐飲經營者“一份時間多次出售”和““購買”別人的時間”。具體怎么操作?
a.經驗標準化,培訓視頻化,一份時間多次“出售”給員工。
一些餐飲經營者,管理上所有的細節都要“親自操刀”,如一對一員工培訓。這樣的結果是我們將所有的時間“打包”給了員工,留給自己真正進行提升和思考的時間少之又少。
那餐飲經營者可以將自己過往的運營、管理、產品研發經驗梳理出來,變成標準化的手冊。再將其拍攝成視頻,分發要培訓的員工。這樣做的原因是將我們單位的培訓時間壓縮到了視頻,讓員工無限次去看。然后,餐飲經營者再針對性按照員工反饋針對性的輔導。這樣以一份培訓時間“出售”給員工的培訓方法,可以讓餐飲經營者剩下更多時間對餐廳未來方向進行思考。
b.使用工具,讓單位時間可以服務多個客戶。
另外,一份時間多次出售,還可以讓自己在固定的時間,同時“服務”更多的客戶。
如使用企業微信+社群,一個社群運營人員,可是同一工作時間為幾千個客戶做“服務”;抖音和視頻號直播,主播可以同時“一對多”展現新品信息。
C.將工作交給“有能力的下屬”,購買他時間。
疫情下更要學會放權,讓有能力和有責任心的員工,用“他的時間”替代老板做一些工作,以此來讓老板有更多時間去做“戰略性的思路”和“有價值的決定”。
如海底撈張勇,在疫情前全權把控海底撈,可疫情后,因為其決策失誤,盲目擴張,導致海底撈三年的收入賠了進去。事后,張勇將權力下放給下屬“楊麗娟”,讓楊麗娟用她的才華和時間繼續推動海底撈,而自己則退居幕后,用更多的空閑時思考海底撈的未來結合和戰略思考。
2、重搭模式,突破模式“壓力”
過去餐飲經營者的生意是被動性的生意模式:顧客有需求再尋餐廳。
譬如,顧客有需求,找線下餐廳,或跑美團看優惠,再看找餐飲經營者否。這樣的結果相當于餐飲經營者將生意主動權拋了顧客:坐等客戶的“榮幸”才有利潤。
所以,餐飲經營者要主動出擊拿回生意主動權,降低餐廳生意的不穩定性。那具體怎么做呢?
a.用私域掌握客戶運營的主動權。我們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疫情后的瑞幸推出爆款概率有所增加。比如譬如它的椰云系列咖啡,一經推出,刷爆了朋友圈,還賣出了一億多杯。其實這一切要歸功于它“私域”的生意模式:以社群+APP+公眾號+小程序的構建顧客池,降低和顧客群體的距離,掌握用戶需求的主動權,主動推出符合用戶需求的新品、優惠和套餐以及活動,以此來擺脫疫情對生意的影響。
其實,很多大牌餐企,主動擁抱“私域”,其實也是為了將客戶群,放到自己可自主掌控的“流量池”中。在這里,可以經常接觸客戶,收集需求,調整產品策略;用企業微信細化“客戶標簽”,策劃針對性的活動,刺激需求,產生消費。
除了私域能掌握“客戶運營的主動權”外,將店開在社區中也可以。比如江西南昌的火鍋品牌辣子千紅,在大多品牌再搶核心商圈的流量時,把店開在了距離消費者最近的社區,疫情來了,它的加盟店存活率高達90%以上,生意恢復遠超那些商場品牌,更是逆勢開出200余家店。因為將社區品牌,將店開在了社區,縮短和顧客的“物理距離”,可以及時掌握客戶動態,調整品牌運營策略,應對各種突發狀況。所以,餐飲經營者定要想盡各種辦法,縮短和顧客群體的“空間和情感”的距離,掌握經營的主動權。這樣餐飲經營者才能依靠手中的顧客群來實現生意的“逆風翻盤”。
b.不斷設置活動、推出新品刺激用戶進行需求。在線上不是顧客找餐廳,因此他們的需求是模糊的、不確定的。這就需餐飲經營者想盡辦法刺激他們的消費需求。
最好辦法便是福利+活動+新品+套餐+游戲化。福利可刺激顧客“占便宜”心理;活動可讓顧客有參與感;新品+套餐可刺激顧客轉化;游戲化可避免顧客產生無聊心理。
c.根據顧客群體延伸開發附加價值的產品和服務。西安有一家咖啡店,叫做一杯橋,主營業務是精品咖啡。疫情來后,它同一條街道的咖啡店,生意都一落千丈,一跌再跌。唯有它家的生意依然穩如泰山。
這是因為它獨特的生意模式:以咖啡作為賣點,篩選出更多精準的客戶群,導入“私域”中去,進行頻繁的接觸。
再在接觸中,不斷挖掘用戶的細分需求,經常長期的接觸,該店老板發現店面的消費者大多數為上班族,平時壓力大,希望晚上有個地方和朋友安安靜靜喝口小酒、聊聊天,為此,老板便在咖啡館的基礎上,延伸出了另一種生意模式:咖啡+酒。白天賣咖啡,晚上銷售酒,咖啡館的“第三空間”用作“社交的地方”。
不僅如此,為了增加客戶群的粘性,它舉辦了一些有附加價值的活動:針對單身的客戶群,舉辦相親聚會;針對讀書的愛好者,開展讀書分享會;針對咖啡愛好者,邀請他們現場制作咖啡;針對金融愛好者,策劃金融講座。這家咖啡館的經營模式,正好給許多餐飲經營者一個啟發:好產品和社群只是聯系顧客群體的“中間紐帶”,他們的衍生需求背后有更大的盈利空間。
此外,除了線下生意可以去做“生意的延伸”,外賣也可以在某種情況下,依然可以延伸細分需求,開發產品,提高利潤率。如國外有一家餐廳,疫情期間做不了堂食,但是他們發現他們的客戶群體中經常有人抱怨:“在家做飯,太麻煩了”“想自己做飯,又不會做”。為此,他們根據這些需求,以“外賣+半成品+烹飪教學”的方式提出了各種類型半成品外賣盒:菜館的各種菜品被制作成半成品,降低操作難度;配送采取外賣,減少了“疫情期間的接觸”;盒中內設了小紙片,上面有烹飪的具體教程,打消了消費者“在家不會烹飪的擔憂”。這款外賣盒推出來之后瞬間火爆了市場。
d.提供豐富多樣的選餐和就餐場景。倘若店面只有堂食和外賣一種就餐場景,店面的生意是很不穩定的。只有外賣,一旦外賣平臺改變政策,外賣店收入就會大打折扣;只能堂食,一旦疫情反撲,”堂食店”就會一落千丈。
面對這樣情況,我們就要提高豐富的選餐和就餐場景。譬如許多咖啡店,消費者可下單后,選擇外賣配送到家,也可線下取餐,店內飲用咖啡,或者帶回公司。
多重的就餐和選餐場景,讓店面的生意面對不可確定的因素更加靈活。疫情來了,線下下單+在家或公司就餐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將損失降低最低;疫情走了,線下選餐+堂食就餐/在家和公司就餐的方式,也能讓我們獲得堂食+外賣+外帶的“多份收入”。
e.迭代+復利效益。重構適合疫情的模式,這是一個不斷嘗試、犯錯、復盤和進步過程。這就需要餐飲經營者不斷洞察流量池子中“好友們”的潛在需求,去開發產品,做小范圍的測試,迭代自己店面的模式的“增長飛輪”。然后坐等時間,讓“這飛輪”滾動下去,形成餐飲經營者特有的”風格”來撐起餐廳的生意。
3、升級認知,突破認知“壓力”
提高認知,可以讓餐飲經營者提前抓住市場上的機會。如有的餐飲人,疫情前認識到了私域的重要性,便提前布局私域模式,疫情后生意才能穩如泰山。
所以,餐飲經營者只有突破認識,才能看清變化,找到困境中的應對之策。那怎么提高認知呢?
a.復盤:將經驗轉化為底層思維。餐飲人應該要對每天、每周、每月的生意進行復盤,以此優化認知,找到生意的核心問題。怎么復盤?
對比結果,預期的目標和真實目標進行對比;畫出流程,梳理出整個事件流程來;找出原因,根據問題,分析原因;提煉規律,找出可遷移的經驗;結果存檔,將遷移的經驗,系統和方法化,并變成手冊。
舉個私域運營的例子,如一個餐飲經營者,想要通過私企運營的方式,在個人微信引流600人,可是結果只有200人,按照分析思路,它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對此目標。預期目標是引流600個人,可實際結果是200人,比預期少了400人,可以確定要引流效果不是很好,可能是某些原因導致的。
第二,畫出流程。盡可能畫出將流量引導個人微信的全部流程和過程。
第三、分析原因。如是引流的渠道不少,優惠力度不夠,海報展示不吸引人,沒有設置引導語,引流路徑太長。
第四、提煉規律。好的經驗,下次可以繼續使用,并且可以在此基礎上對方法進行優惠,如將主要引流渠道放在線下等等;壞的經驗,要加以避免,如再擴張一些引流渠道等等
第五、結果存檔。餐飲經營者可以將自己的經驗變成手冊或者運營的sop。麥當勞,會將過去的經驗,總結提煉融入產品手冊中,不定期進行修改和完善,再發給員工,員工可隨意翻閱學習,提升個人能力。
b.方法:從商業案例尋找共性。復盤是第一步,餐飲經營者下一步擴展自己的認知邊界,便要收集各種商業案例,對比分析,尋找共性,發現的規律,供下次經營店鋪時進行借鑒和模仿。譬如我了解私域流量,我就收集各個品牌的私域案例。
一般這些案例可去翻閱各種媒體的歷史文章和最新報道,也可以多和同行交流。
當案例收集多了,再進行分類時 這時餐飲經營者會發現一些共性。譬如引流,用堂食+公眾號+小程序+;頻等多渠道引流;“引流”池子選擇,員工企業微信,因為可展示信任;活躍粉絲,用猜字謎+搖色子等游戲;轉化,用新品+折扣劵+秒殺等方式;復購,用各種形式的會員。
有足夠多的案例,找到了足夠多的共性,下一步就是模仿和摸索,從“別人的成功”中尋找“下一次成功”。
c.框架:在框架中看懂商業模式。經常聽見餐飲人說:“這個大品牌看不懂”。其實不是看不懂,而是沒框架,只看到單一因果的結果。如看瑞幸覺得它的成功是因為有資本支持;研究星巴克認為它的成功是因為“第三空間”;模仿海底撈堅信它的成功是因為“極致的服務”。
用這簡單的“因果關系”去看“商業模式”,就會比較片面:資本入駐的餐企很多,為啥只要瑞幸飛速成長,逆境重生;做“第三空間”咖啡店鋪很多,為啥只有星巴克在各種風波下依然有人喜歡。所以借鑒別人的商業模式,定要做到“既要見樹木,也要見森林”。怎么做呢?
其中最好辦法:用框架理解商業模式。譬如分析瑞幸,我構建了一個框架:需求-戰略-模式-品牌--測試-推廣-盈利模式-競爭。在這樣的框架下,我能看到許多瑞幸戰略上的細節:
l需求:它走大多數咖啡品牌市場看不上“大眾”市場,所以瑞幸才將產品價格壓到很低
l戰略:成本領先戰略,想盡辦法將成本壓縮到比同行低,為此,選址規避核心商圈,走小店模式,用數據化管理降低人員成本
l模式:平價咖啡+外賣(無限場景)+APP、公眾號、小程序(私域)+小店模式。
l品牌:對標星巴克、包裝為藍色色調+鹿角+圓形形狀 ,用“差異化”品牌盡量做到品效合一
l測試:開了北京的店進行測試了模式可行,所以,才敢于大力投錢,砸廣告
l推廣:線下定向廣告+明星推廣+社交裂變,在資金容許的情況下,多渠道快速擴客
l盈利:以咖啡為引流點獲取龐大用戶群體,再以其衍生需求開放相關產品,實現盈利
l競爭:對標星巴克推出無線空間,高價推出平價、線下推出外賣。
當對我用這套框架進行分析完,才發現瑞幸的每一步是一環套一環的,并非“腦門一熱,往市場上砸錢”。所以,用框架去分析一個商業,我們能看到更多平時忽略的細節,這些細節有的可以遷移到我們日常的經營中去。
d.拆解:從基本要素看系統。商業是復雜的系統,想有更深的認知,便用“拆解”的方法將復雜商業系統進行拆分成各個單“一”要素,以此來理解商業活動,深化認知,需求新的市場機會。
譬如定價可拆解為消費者角度可“拆解”為看消費者感受和決定、從企業角度可“拆解”為成本、利潤和銷量、從競爭對手角度可“拆解”為的利益和競爭。
當這樣拆分完,我們會發現要做好定價,要同時從對手、消費者和企業自身三角度去來做“定價”。此外,拆解和組合還可以幫助我們重構“商業模式”。譬如特斯拉的創始人,為尋求“特斯拉電動車中電池”的解決方案,他就將“傳統的電池”的“基本要素”拆了出來,再借鑒“電腦的電池”組裝方式才尋到了“特斯拉電動電池”的解決方案。所以,面對復雜的系統和市場環境下,沒思路時,就可從拆解中找答案,找思路;從拆解中,找方法。
總結:
疫情這只黑天鵝“脾氣陰晴不定”,讓餐飲經營者承擔了許多“無形的壓力”。
成本壓力,尤其時間成本,讓餐飲經營者無暇思考;模式壓力,讓餐飲經營者的生意模式不適合糟糕的環境;認知壓力,讓餐飲經營者看不清變化。
面臨這三大壓力,餐飲經營者想突破他們,便要優化時間成本,為餐廳未來的戰略騰出更多思考的時間;重構模式,重建新模式適應新環境;深化認知,看清變化環境中的機會。
各位餐飲人,你有哪些“降壓”方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