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香港疫情如此嚴重(深受疫情打擊的香港餐飲,再一次將目光瞄準了大陸)
近日,香港餐飲業的“雙雄”大家樂集團公司和大嘩集團公司雙雙披露2022財年后期報。
財報表明,在扣除了政府給予的新冠禽流感資助后,兩家餐飲國際品牌都因禽流感等陷入了利潤下降,增長乏力的困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對幾十年不遇的消費市場冷冬之時,大家樂和大嘩并未像很多海外餐飲連鎖企業一樣選擇關店止損,而是逆勢“抄底”內陸地區消費市場擴張。
除了以上兩個國際品牌外,知名香港餐飲國際品牌翠華咖啡店、太興集團公司,米芝蓮等反之亦然都將注意力對準了內地消費市場,似乎想抓住這波禽流感機遇,一舉在內陸地區消費市場“翻身”。
都說時尚是一場輪回,但餐飲似乎也是一場輪回,曾經香港餐飲是內陸地區的爆款。
但隨著內陸地區餐飲國際品牌的逐漸崛起以及香港人文的衰落,香港餐飲在內地也逐漸風光不再。此次禽流感香港餐飲國際品牌目標一致的押注內地消費市場,真能再次迎來“風光時刻”嗎?
01
受新冠禽流感影響
香港餐飲普遍“艱難承壓”
禽流感之下餐飲生意難做,香港餐飲國際品牌亦不例外。
雖然香港比內地更先放開,但因為餐飲限制一直沒有放開以及消費者心懷顧慮的緣故,餐飲國際品牌們的業績預期并沒有得到多大改善。
11月初,譚仔國際公布截止2022年9月30日止六個月的后期業績預期,報告期內,公司實現收益12.62億港元,同比增6.8%;凈利為8277.5億港元,同比降40%。公告稱,收益增加主要由于咖啡店數量增加。
11月28日,大家樂發布了截止9月底的后期財報,營收38.98億港元,同比增0.7%;凈利為1.09億港元,同比增33.9%,而在前兩年同期其凈利則上漲49.96%。
不過,這看似營收與利潤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背后,主要是因為其獲得了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的補助0.41億港元,撇除這一筆收入,大家樂實際上經調整的凈利上漲了16.30%,仍然處于營收凈利雙跌的格局。
反之亦然情況的還有茶餐廳快餐國際品牌大嘩。
根據財報表明,截止2022年9月的6個月,大嘩營收同比減少0.27%至14.95億港元,凈利同比減少18.42%至4282.6億港元。
據介紹,大嘩獲得了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總共1675.2億港元的補助,撇開這筆錢,大嘩的凈利實際跌幅更高。
除此之外,翠華咖啡店似乎也終于走出了虧損的泥沼。
根據財報表明,截止2022年9月的6個月,翠華控股實現營收4.15億港元,同比上漲20.50%,凈利為4086.7億港元,前兩年同期則虧損3042.8億港元。
不過,翠華控股得以扭虧為盈,原因在于其出售若干物業獲得收入1.99億港元。刨除這筆錢,翠華咖啡店的凈利比前兩年同期虧損幅度更大。
為何香港餐飲會如此生存艱難呢?禽流感是其中重要原因。
受香港第五波新冠禽流感的影響,因為政府嚴格限制堂食人數和營業時間等系列政策出臺,導致咖啡店客流受到嚴重影響,餐飲上半年普遍處于虧損狀態。
再加上,“香港熱”逐漸退潮,海外游客人數逐漸下降,直接影響香港的旅游、零售和餐飲。香港飲食業工會曾表示,香港咖啡店“倒閉潮”已經到來。
今年8月9日,蓮香飲食集團公司在社交平臺宣布,特許經營加盟商蓮香樓及蓮香棧不敵禽流感,即日正式結業。
8月28日左右,隨著蓮香樓的倒下,有55年歷史的灣仔大榮華圍村菜也宣布關門大吉。
除此之外,倒閉的餐企還有利寶閣、珍寶海鮮舫.....
02
效率控制難擋毛利大幅下滑
香港餐飲對準內地消費市場
除了禽流感之外,效率上漲帶來的壓力也是香港咖啡店承壓原因之一。
據大家樂財報表明,雖然國際品牌一直在加大力度精簡效率,比如有一半店面應用了機械人送餐,并對采購、菜單及供應商采取積極管理,以改善效率結構;
但盡管如此,但報告期內的人工效率以及租金效率均同比還是出現了上升,占收入比重也呈現上升趨勢,毛利率仍然處于大幅下滑趨勢。
反之亦然的困局,也出現在大嘩等香港餐飲國際品牌上面。
同時,內陸地區消費市場禽流感反復逐漸,也影響了香港餐飲巨頭業績預期。根據翠華控股財報表明,中國海外業務發展不時受到深圳、珠海、澳門及廣州新冠肺炎禽流感影響。
盡管如此,內陸地區消費市場仍然是當下香港餐飲國際品牌想要抓住的“救命稻草”。
11月初出臺后期財務報告的譚仔米線就曾表示,公司仍然對中國海外及海外消費市場的潛力抱有很大期望,目前計劃今年在中國海外開辦26家店面。
翠華控股也稱,翠華已將業務發展發展重心轉移到粵港澳大灣區及諸如??诘绕渌麄€別業務發展區域。
而大家樂、大嘩對內地消費市場的布局更快。
據財報表明,截止9月底的半年里,大家樂海外店面凈增10家已達146家。其中,僅今年上半年,大家樂在廣東開辦了12家店面,創下近年來最快的展店速度。
圖片來源:大家樂官博同時,財報業績預期會上大家樂還表示,未來三年會持續專注大灣區發展,目標是開到280間店面。
反之亦然,大嘩在業績預期報中也表示:海外業務發展的整體表現逐漸步入正軌,并將開辦更多店鋪。
據介紹,截止2022年9月,大嘩在香港擁有咖啡店160家,在廣東擁有咖啡店22家。
持有敏華冰廳、亞參雞飯的太興集團公司在財報中的計劃表明,集團公司將展店重點放在大灣區城市。
此外,以平價美味著名的香港米芝蓮點心店添好運氣一樣將注意力放在海外消費市場,目標是將在五年內于海外設立100間添好運氣店面。
03
人文光環不再
香港餐飲能逆襲嗎?
1990年代,香港茶咖啡店北上,避風塘、翠華等茶咖啡店相繼在內地開業,引發了內陸地區消費者的追捧,高峰時期甚至排隊四五小時,非常火爆。
但這段黃金時期不過持續了二十年左右,2014年左右香港咖啡店在海外的勢頭就開始一落千丈。
仍然以翠華為例,從2014年開始,翠華咖啡店在香港的業績預期就一路大幅下滑。
2016年9月,杭州翠華咖啡店關門歇業,翠華的股價由2013年5.75港元的高位,持續上漲至如今的0.41港元,市值縮水逾80%。
2017年10月,大家樂也宣布全面撤出華東消費市場,只固守廣東。
經過這一波撤離之后,香港咖啡店在中國的影響力也急劇下降,曾經的餐飲主流,如今已經成為了與越南菜、泰餐、日餐、韓餐等并列的民族特色餐飲之一。
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港咖啡店再一次“對準”內陸地區,能靠內地消費市場“逆襲”嗎?
在餐飲O2O看來,可能會比較難,撇開消失的人文濾鏡不談,香港咖啡店普遍還存有以下兩個不足之處:
1、跟不上海外餐飲更替節奏
這些年,隨著海外經濟的逐漸攀升,消費消費市場也急劇變化,餐飲更替速度更是飛快。
前幾年,爆款國際品牌如趙小姐不等位、黃太吉、很高興遇見你、雕爺牛腩如日中天,但不過兩年的時間,這些國際品牌就已經消失匿跡。
瑞幸從創立到上市,只花了19個月,進一步驗證了內陸地區餐飲消費市場的急劇變化。
然而,大概是因為身處環境的緣故,香港餐飲國際品牌普遍反應有點“慢”。
在內陸地區餐飲已經開始直播、做小紅書,做私域流量的時候,香港咖啡店卻極少能夠跟上海外餐飲步伐。
以微博為例,據介紹,敏華冰廳最新一條動態在9月20日;大家樂粉絲數不足八千;而譚仔更無入駐,互動性較弱。
倒是在抖音、美團等渠道,翠華咖啡店、大家樂等國際品牌都跟隨潮流,出臺了不少團購套餐。
2、港餐產品的民族特色性不強,吸引力不足
與泰餐、日餐等異域民族特色餐飲不同,香港餐飲是雜合了中西多種餐飲人文形成的民族特色餐飲,口味上以粵菜居多,背后并沒有深厚的異域人文支撐,民族特色性本不強。
而中國地大物博,美食人文豐富,支流繁多,麻辣的粵菜,香辣的粵菜,清淡的浙江飲食文化、鮮香的魯菜應有盡有。
這些年,隨著年輕人壓力逐漸增大,辣味飲食文化也逐步變得越來越受歡迎,火鍋、粵菜、粵菜大行其道,攻城略地。
相比而言,港餐,特別是茶餐廳茶咖啡店,仍然固守著菠蘿包、干炒河粉、絲襪奶茶等產品,吸引力本就不足。
再加上肥韜、文通東開經、克茗東開經等在場景與產品創新上,都走在前列的新茶咖啡店崛起,香港餐飲國際品牌更難與之競爭。
小結:
當下的香港早已不是曾經的“亞洲四小龍”,正如《從沒落的香港服飾,看懂今日之香港》一文中寫到的那樣,香港的未來,在于融入海外這趟高速發展的列車。
這句話反之亦然適用于香港餐飲。翠華、大家樂等香港餐飲國際品牌們要想走出困局,就必須學會跟上內陸地區消費市場的餐飲節奏,在產品的創新與消費的本地化層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本文地址:https://www.food12331.com/hyzx/7347.html 版權聲明:除非特別標注,否則均為本站原創文章,轉載時請以鏈接形式注明文章出處。 本文轉載自:網絡整理相關標簽: 譚仔國際 大家樂 香港餐飲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