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時刻!49.5萬家餐飲企業倒閉,何時能復蘇?
疫情期間實體經濟大受打擊,尤其是餐飲行業更甚,在2023年新年前,就已經有49.5萬家餐飲企業倒閉。
企查查數據顯示,2022年餐飲相關企業共注銷吊銷495457家,僅在上半年,統計到的注銷吊銷數據便已超過2020年全年,這無疑是餐飲行業的至暗時刻。
一、餐飲業的發展現狀
①、餐飲業的入門門檻非常低,不少人可以采用家庭作坊,就能進入餐飲業,而其運作模式大多數屬于傳統的餐飲業模式;
②、對于自身創新的產品沒有很好的保護手段和保護意識,自主創新出的特色菜品,獨出心裁的服務方式都容易被對方模仿,技術保護不到位;
③、一般的餐飲企業不存在顯著的規模經濟,重復建設嚴重,在與顧客和供應商交往時規模優勢不明顯;
④、 顧客需求多樣化,且對購買方便性要求高,地點分散;
⑤、餐飲業是高度市場細分的行業。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有不同的風味和飲食習慣:即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市場,即使是同一地區,相同的市場卻有不同的消費階層。
二、餐飲業的持續增長
根據中國烹飪協會的統計,我國餐飲業在早期呈現連續 18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趨勢。
從 2001 年到2005 年,我國餐飲消費每年增加 1000 億元,2006 年首次突破了萬億元大關,2006年至2007年兩年每年遞增 2000 億元到 3000 億元。
而后僅2008 年一年,住宿與餐飲業零售額達到15404 億元,同比增長 24.7%,占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 14.2%,單是餐飲業增長的零售總額就有3個百分點以上。
從2001年到2008年期間,我國餐飲業的整體收入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 2008 年的占有 24.70%,占到了經濟收入的約五分之一。
但是從 2009開始,我國餐飲業的收入增幅持續下降,隨后幾年的收入增幅都不大直到2016年,最終呈現穩定發展的特點??偠灾褪?,餐飲業在經過暴漲的一段時間后,恢復了一個相對平衡的穩定發展狀態。
三、餐飲業的困難1、“互聯網+餐飲”毫無優勢
現在很多實體餐飲店都在用“互聯網+餐飲”模式。
但現在外賣平臺的興起,外賣行業發展迅速,很多小作坊、工業半成品餐飲店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對線下只有實體店的餐飲店鋪沖擊非常大。
但相比起小作坊、工業半成品,實體店的優勢很小,口味、特色、健康,這些在快餐時代被忽略了,相比起來快餐外賣店靈活性高、數據化高、甚至專業性更強,不用在意服務態度,用戶想吃什么有什么飲食習慣,都可以隨著大數據變更,而實體店比起快餐、速食、半成品加工作坊,變起來就困難的多。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2022年11月28日,共注銷、撤銷餐飲相關企業495457家,僅今年上半年統計的注銷、撤銷數據就超過了2020年全年
2、成本增加,資金不足
為什么在疫情結束之后,出現大批量的餐飲倒閉現象呢?
根據紅Meal.com初始今年全國各地“被殺”餐廳的名單,發現洶涌的倒閉潮在從茶、咖啡、火鍋、小吃、烘焙、酒館等主要餐飲店鋪迅速延伸。這里面并不缺乏有品牌的餐飲集團。雖然他們有著比小微傳統店鋪更充足的資金,但他們在一次又一次地關店中,大傷元氣,最后并不足以支撐他們繼續發展。
2021年,國內物價在7月和10月底兩次上漲,導致餐飲企業原材料支出占比上升,壓力倍增。房租和人工就更不用說了,兩者從來都是只增不減,2022年也是如此,大環境在下,店開了又關,不管開還是關,房租和員工工資都得交。
三年以來各地疫情持續反復,消費力也明顯下降,市場反彈遠未達到預期。所以即使現在放開了疫情政策,但是高額的必需消費讓一大批中小企業也不堪重負,只能含淚出局。
四、應該怎么做
對于餐飲業要建立標準化、產業化的流程規范
餐飲行業門檻較低,部分從業人員素質偏低,餐飲主要屬于服務類型,服務態度問題容易引起回頭客少,導致客戶流失。大型連鎖店的標準化更高,服務態度也更好。
缺乏有競爭力的國際品牌,雖然有海底撈等標準化高的品牌率先走出國門,但是更多中國美食仍是僅限于在國內發展,其他的國際知名度并不高。
行業法規、標準建設滯后,資質認證失序。與國際上方方面面都明晰的標準相比,我國的條例法規還需完善。
對于目前的餐飲人,首要目標是爭取活下去,爭取不破產。等待市場化轉機,熬過寒冬就是春天。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