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电竞入口-体育电竞综合赛事平台

深挖價值鏈,讓更多土特產成“爆款”

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梁云英(左二)、焦憲(左三)和董振興(右一)做客湖北日報全媒體訪談間。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溪 攝)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特色產


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梁云英(左二)、焦憲(左三)和董振興(右一)做客湖北日報全媒體訪談間。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溪 攝)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途徑,要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全省各地通過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特”,把不少小產業、“土特產”培育成為當地農民的支柱產業。

3月9日,3位深耕特色產業的村支書代表走進湖北日報全媒體訪談間,圍繞鄉村產業鏈延伸展開深度對話,解碼“土特產”增值的實踐密碼。

全國人大代表焦憲

“山貨”插上“云翅膀”

黑豬白柚年產值破億元

“你看,上午11點開播,半小時不到就成交1.02萬元,山貨很受歡迎。”3月9日中午,全國人大代表,咸豐縣唐崖鎮彭家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焦憲打開“彭家溝村品質生活館”直播間,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展示實時銷售數據。

手機屏幕上的訂單飛速滾動,印證著這個深山村莊的產業蝶變。

彭家溝村曾是窮山溝,如今躋身“全國億元村”。蝶變的密碼,藏在“一黑一白”的生態循環產業中。

“一黑”是恩施黑豬,“一白”是唐崖白柚。立足當地“家家都有黑毛豬”的養殖傳統,村里以“16113”養殖模式推進黑豬養殖,建成150棟標準化豬舍,年出欄生豬超2.5萬頭;同時種植白柚2500畝,年產500萬斤以上,形成“豬—沼—果”循環鏈條,年產值突破1.5億元,人均年收入超6萬元。

產業根基扎實了,如何讓山貨“出山”?2023年10月,村里注冊“彭家溝”商標,開通愛心助農直播間。

“每天上午11點準時開播,每場直播3小時,銷售額穩定在5萬到7萬元,兩個賬號已積累近7萬粉絲。”焦憲算起一筆增收賬:直播間每天為村民直接增收1萬余元,2024年線上銷售額達1400余萬元,帶動線下銷售300余萬元,還解決了村民就近就業。

產業鏈還在不斷延伸:村里成立專業合作社,建成臘肉制品生產線,年加工能力達100萬斤;與省農發集團、雙匯集團等企業對接,拓展市場渠道。

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累計突破400萬元,直播間更讓“恩施黑豬”品牌聲名遠播,擦亮“全國一村一品黑豬示范村”的金字招牌。

“2025年,我們要建設黑豬全產業鏈項目,帶動更多鄉親生產優質農產品!”焦憲信心滿滿。

全國人大代表梁云英

“三悶三烘”點茶成金

黃茶成為鄉村振興“金葉子”

全國人大代表,孝感市大悟縣新城鎮朱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梁云英的公文包里,幾袋金黃油潤的黃茶樣品格外醒目。

今年兩會,這位來自“中國名茶之鄉”大悟縣的基層代表多了個響亮稱號——“黃茶代表”。

大別山南麓的30萬畝茶園,曾讓梁云英既驕傲又心疼:10萬茶農守著“中國名茶之鄉”的金字招牌,卻因只采春茶制綠茶,夏秋茶白白荒廢。

“一株茶樹‘餓’三季,茶農捧著金碗討飯吃。”帶著這份不甘,她跨省取經,在安徽發現黃茶工藝的轉機——通過“三悶三烘”創新技術,苦澀的夏秋茶變身為蜜香悠長的黃茶。

在梁云英推動下,2023年大悟縣引進黃茶產業公司和“三悶三烘”技術。

經過一年發展,大悟黃茶效益初顯。2024年黃茶入市,2200多戶茶農畝增收入2000元以上,過去無人采摘的夏秋茶成增收利器。

隨著黃茶產業走上正軌,產能逐步釋放,梁云英又有了新思考:國內茶葉市場競爭激烈,作為小眾茶的黃茶產品如何做到銷售順暢?

“來北京之前,我們專程聯合孝感麻糖米酒集團,開發研制了一款黃茶麻糖,吃麻糖、喝米酒、品黃茶,讓老字號煥發了新的面貌。”梁云英說。

今年,她帶來了《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別山革命老區黃茶產業,促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梁云英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總結大悟“夏秋茶綜合利用”模式,對黃茶產業給予政策、資金支持,壯大產業規模;推進黃茶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提升黃茶產業科技含量,支持“大悟黃茶”申報地理標志產品;進一步強化消費幫扶,拓展黃茶銷售渠道。

全國人大代表董振興

從“賣石頭”到“賣風景”

廢棄礦山建成3A景區

蘄艾灸貼、蘄艾眼貼、蘄艾牙膏、蘄艾養生枕……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黃岡市蘄春縣橫車鎮九棵松村黨委書記董振興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展示,這些自主研發的蘄艾產品,來自村里的企業。

九棵松村是全國文明村、全省十強村。過去30多年,依靠礦產資源優勢,先后辦起了石英砂廠等一批集體企業,集體經濟快速發展,一躍成為“楚天明星村”。

靠資源發家,也受資源制約,如何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董振興介紹,2021年,九棵松村主動融入蘄春縣“中國艾都”戰略布局,引進湖北喜上艾科技有限公司。

這個最初租用3000平方米廠房的初創企業,在政策扶持與技術創新中快速成長:廠房面積擴展至近萬平方米,躍升為規上企業,新增就業崗位200余個,更帶動周邊形成數千畝艾草種植基地。

綠色轉型不止于產業更替。董振興介紹,村里同步推進生態價值轉化:投資開發九龍谷生態湖,構建“生態旅游+蘄艾體驗”產業矩陣;與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合作,打造“中國地質文化村”和“蘄艾體驗文化村”,為鄉村振興注入發展新動能。

經過生態修復后的靈虬山石英礦區,披上綠裝,已打造成為3A級景區。

多重轉型驅動下,村內企業從30余家增至60家,集體經濟收入從3000萬元躍升至5500萬元,實現綠色GDP翻番。

站在新起點,九棵松村瞄準數字經濟新賽道。“今年將組建專業直播團隊,讓蘄艾產品和武陵山珍通過云端走向全國。”董振興透露,村莊正構建“種植—加工—文旅—電商”全產業鏈,探索資源型村莊的“兩山”轉化新范式。

餐飲供應鏈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