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分析
大多數情況下是要從外盤開始分析舉個例子分析豆粕是從美豆入手,再去看豆粕和菜粕和玉米的比價。
分析豆油的因素有原油,美豆油,棕櫚油。然后看這相互之間的比價,最近的油脂走好,是和原油走強有關系的。
商品的平衡表未來體現的供需,這會讓商品處于一個什么價格水平。當緊張的平衡表和寬松的平衡表,價格區間也會不一樣。
美豆現在的平衡表現在處于一個寬松的狀態,未來在天氣不出問題的情況下,未來就是800-950最多1000的這個區間。在過去10年就是美豆就是在一個800-1500的水平區間。
作為年度平衡表,這個時候判斷指標為美豆的庫存絕對值和庫存使用比。按照金20年的經驗庫存在2億蒲爾以下屬于極度緊張,美豆價格一般在1350-1500。這時候的庫存使用比在8%左右。庫存在2-4億屬于一個正常水平。價格一般在950-1300。這時候的庫存使用比可能在12%左右。庫存呢4或者4.5億一下就屬于寬松了。價格一般在1000或者1050以下。
平衡表的數據一般要用已經發生的數據,未來的數據可以算,但不用過于精確。因為美豆的平衡表出來就會有面積,單產,加上國內的壓榨,出口代表著消費,這個出口又和南美的出口形成了競爭。美國農業部的數據又滯后了一個月。我們通過對這些面積單產的數據做出一個發展方向的判斷。這就會知道今后的價格驅動是往上還是往下的。
為什么說不去做氣候具體條件的假設,單產的假設等。這種假設算也行,但是很浪費精力,畢竟作為研究員交易員每天的工作很多,時間是有限的。既然知道有個方向了,就沒必要算到哪里了。第一算不準,第二總是去算這些細節的數據,會把局限框在這里,很容易一葉障目,不容易看到現在整個發生的事情。而且這些數據可能不靠譜,推出一個不靠譜的結論。
美豆會從這個表看出價格區間,然后動態的看,出口和壓榨,會導致需求端出現變化,在從天氣和單產去看供應的變化,但是供應的變化是劇烈的是要以年度為單位去觀察,需求的變化是緩慢的這個是要長期觀察的數據。美國農業三個周期,每年的1-4月份播種面積5-10月份抄天氣11-1月抄銷售。6月份現在的這個季節,手上拿到的數據,預估單產,面積就不用猜了,主要是3月31號的面積就基本定下了。單產是建立氣象模型的基本框架下的數據。就要看過去的單產均值,今年給的是48點多,從種子角度,大概是中下的,這也是美國農業部為了壓低庫存支撐價格的一個數。正常是50,高產是51-52。接下去就要看天氣預報。當這個種子在地里的時候,是否會奔著48.6去,一方面播種時間正常不,如果延后會導致單產延后。一方面是氣候的適宜程度,水分,光照,后面干燥,這是否能滿足高產中產條件,還有雞瘟。要是后面還沒改善的話,就不用想51.5了。在整個9月份之前,就是要拿著個氣象做比劃,來套農業部48點多的單產。目前每天的種植條件是否能等于這個48點多。如果發現這個天氣越來越好,那美國農業部也不得不去上調單產。這就要了解大豆物理生長的知識與實戰,然后去看天氣適不適合,對著的標的物就是美國農業部單產。以現在的技術,和天氣是否能達到這個單產,這是當下炒作的核心點。第二個就是看壓榨和銷售了,壓榨是晚一個月的,但是問題不大,美國的壓榨沒多少增量。壓榨和出口都有季節性,這個壓榨出口的進程是否符合農業部給的進程,這里的數據要做一個同比和累計同比。然后綜合在一起得到庫存的變化。這就是研究美豆的框架。
現在是一個什么狀態呢?美國的農業部基本不會調單產,面積,銷售。現在還是處于一個全球大豆供應寬松的格局沒有改變。這里要做一個10年期的產業變化歷程情況,當你看懂最近的一份平衡表的基礎上,一定是對這個數據有一個10年的變化歷程的了解,10年前的面積是巴西加阿根廷等于美國,現在一個巴西就比美國大,現在的基本面就不能和當年比了。
這個10年的統計是什么內容,第一是產量,分為面積和單產,這個產量的增量是被誰吸收的。美國的壓榨和出口處于一個什么水平,中國占全球的份額是多少。中國和第二名第三名的權重是多少?,F在如果天氣沒啥變化的話,美豆應該在850以下,最多不到900。然后看國內,一個是成本因素就是美豆和基差,一個是到港量引起的供應的差異。從國外的美豆區間得到的就是豆粕價格上2900以上比較困難,因為2900的豆粕對應美豆900美分,比較困難。
上文分析的是9月的美豆區間在850-900,基差巴西豆在160左右。7-8月基差在這10年處于一個什么水平,就是150-200的區間?,F在南美豆的基差在160 屬于一個低位水平。壓榨利潤原來是在-100-0之間,現在可能是-70-20的區間。第三是對于到港量是個什么區間。豆粕的高估低估就是從這三個去分拆評估?,F在2650的豆粕對應的美豆和貼水折算后的壓榨利潤對應的是個900萬噸的到港量的月份,產能利用率在55%這是極差的情況,為啥現在報出-130,-150,這是一個最差的現貨情況?,F貨確實難賣,但是有一點為啥價格不會掉下去,2600多還看跌就是戰略錯誤。
農產品的特點是無限的替代和價格低會導致需求量的彈性系數上升,豆粕再2600的時候,菜粕是什么價格,菜粕的用量有沒有被替代掉,然后豆粕和玉米的比價。現貨能否買的動,雜粕有沒有被替代掉。為什么是2600這個價格。第一是根據玉米,豬肉,其他農產品的價格,為什么會覺得35一斤的豬肉貴了,因為平均工資在這。任何商品價格貴便宜都是通過比價獲得。為啥有的年份是2400,更低呢?因為做同比是要看基本面的變化。1900的豆粕對應當時是個3000萬噸的進口量對應美豆700-800美分,基差變化不大。
要是符合低位的美豆,低位的基差,低位的壓榨利潤,成本角度講已經很爛了?,F貨理論上2600很難跌了,如何證明2600很難跌,如果調研當中有沒有改配方,買盤多不多,有沒有取代其他雜粕。如果這些在發生,就可以鑒定的買現貨拋盤面。
現在看到報價6月份提貨是-130-120,到8月份提貨就成了-80了,這就是根據遠月到貨量來的,到貨量是代表這個瞬間的供應量。豬假設全國每月吃一噸,當0.9噸就餓了,到1.1噸,就不吃了。每月的到港量和壓榨利潤的關系,這里有個時間上的錯配。實際到港量是已經到港的,這壓榨利潤是體現3個月之前的,真的到現在的月份是沒人賣5月基差。海運一個月,訂貨一個月。
利潤是驅動產能利用率,干啥行業就對應這啥行業的收入。我們現在的壓榨利潤就是-20-70,以前是-200-0的水平,為啥,因為會有大豆融資,這里的-150是通過利率。這里-200沒關系因為可以融資很低的利率,和信用證類似,比如開遠期3個月的信用證,先進來的90天,買下一船還上一船,永遠占這90天的和3個信用卡搞周轉一個道理。如果這一船額度是1.5個億,中外利差達到4%,1.5個億×4%,中外利差600萬÷90天÷4,一個信用證150萬÷6萬噸大豆。
融資信用證是靠量大。一個標準的基差就是正常的物流費用加固定收益社會風險利率?,F在看9月的豆粕,壓榨利潤是正了。2825的豆粕一定不低估了,是建立在840左右美豆,180的基差情況下,美豆這么寬松的情況下,是合適。如果89月的到港量控制在750萬噸以下,那9月份就不高了。
判斷近期大豆出口的南美的升貼水,通過看南美的壓榨利潤,這一招美國有用,在南美沒用,美國遵循了國內到港的基差,然后基差扣減運費之后形成出口基差,出口基差和美國國內比較,代表出口基差含了多少利潤和水分。賣大豆是南美北美都賣,南北定價機制不同。
做平衡表就是把所有的供應增減,需求很難算只能看表觀,有的增長一般是1%,粕的話是3-5%。這也是拍腦袋。需求可以根據每年的增長率,對應的每年GDP增長率,粕類的需求增長率匹配人均收入增長率,然后人均的東南亞,歐美,要說現在一下人均沖到歐美標準,可能不太確定,我們就參考日韓,港澳臺灣,因為飲食結構類似。需求這個很難算,只能找大機構的報告,去掉最低最高去中間數。增量算出來,再看需求是否平衡。今年的粕的增量和今年的需求是否匹配。中間加點季節性,數據之間的比較很關鍵。不可以把假設當成現實去交易。
油脂,豆油菜油各種油的增長點,在和需求,餐飲的增長點。當油脂處于一個低價的時候,棕櫚油可能派生出燃料的概念,豆油派生出添加飼料的概念。這些油脂的增量算出來和去年對比是增的還是減的,需求一般難以變化,一般只要供應收縮,油價一般是上漲的,供應增加一般,價格一般就是下跌的。在看看油脂和原油的關系,原油和生物柴油的關系,棕櫚油,印度采購和原油可以理解為油的外圍因素,油的內在因素就是本身的增減。油通過這兩個因素看就差不多。一張平衡表說明的是一個供需狀態,這個供需狀態對應的是價格區間,每年的狀態不一樣,價格區間也就不一樣,這里影響價格的因子要分拆。美豆油的影響,國內豆油和美豆油比價1.95-2.01是正常2.03-2.05以上就是國內高估,1.90以下是國內低估。
平衡表加比價,確定價格區間以及當下的價格高低,油的價格最終是和壓榨利潤放在一起的-70-20,中位數的在-30,靜態的看油貢獻多少,粕貢獻多少,然后根據油和粕的分析,未來的油和粕會變多還是變少。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