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成了“新餐飲荒漠”?
天津交通廣播兩位主持人因為乾隆白菜吵架,可太魔幻了,因為話題居然又是從“美食荒漠”來的。
作為國內超一線城市,超過2000萬的人口,又是首都,市場規模、消費力、品牌效應都擺在那,北京絕對是餐飲、消費品牌的必爭之地。窄門餐眼數據顯示,北京目前擁有超過16萬家餐飲門店,雖不及成都、上海等翹楚,但“荒漠”的稱呼也肯定說不過去。
可北京又確實在餐飲上拉胯,尤其是在這一波新消費、新餐飲浪潮里。
今年餐飲市場多火熱?拉面、鹵味、奶茶、咖啡等品類輪番上陣,我司此前也曾連續報道投融資的相關話題,但你細看這些近幾年冒頭的新消費品牌,尤其是餐飲,擴張路上的攻城拔寨少不了北京,但發源自北京的品牌數量實在有限。
也就是說,在這波新消費、新餐飲的浪潮中,北京只剩下了“被消費品牌消費”的份兒。
憑什么說“北京沒有新餐飲”?
我在今年藍鯊消費評選的餐飲獨角獸中,“餐”和“飲”各挑了15家,來自北京的品牌只有元氣森林、霸蠻牛肉粉和夸父炸串,反觀上海和長沙,幾乎占了這30個品牌的半壁江山,是新消費最靚的仔。
北京從來都沒有做新餐飲的機會嗎?不是的。
北京也曾是餐飲品牌的焦點,就在不遠的7、8年前。
2012年,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一批互聯網人看到機會,進入這個“下沉”行業。以黃太吉、雕爺牛腩、伏牛堂(霸蠻)米粉、西少爺肉夾饃、甜心搖滾沙拉為代表的的互聯網餐飲,成為初代餐飲網紅鼻祖。
其中黃太吉因為入局最早,顯然是值得研究的一個案例,其發展猶如一條拋物線,起勢兇猛,跌落得也突然,不少言論指責黃太吉過度營銷而忽視產品,導致最終的失敗。然而在今天探討黃太吉,更多的意義在于,其創始人赫暢在移動互聯網初開的時代,以新穎的營銷和品牌打法,帶動了一批各行業有想法的年輕人,進入餐飲這個傳統市場。
雖然這批初代網紅很多成了餐飲產業的“沉沒成本”,但激發的網絡效應卻擴散到全國各地,比如上海很快就冒出了趙小姐不等位、徹思叔叔蛋糕等網紅品牌。
在最近二十年新注冊餐飲企業的數據上,也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在2016年以前,北京相比于上海優勢。而到了2016年,上海首次以較大比例反超北京,此后則一直保持對北京的領先,2020年更是領先北京一倍有余,總注冊企業數量上,上海2018年也超過北京。
如果這個數據再加上新晉的“吃貨”網紅城市長沙,對比則更為明顯。從下圖可以看出在2012年以前,長沙的新注冊企業數與上海和北京還無法抗衡,但到了2013年以后,則持續大幅度碾壓北、上這兩個超一線城市。
尷尬的是,北京在新消費餐飲品牌上的沒落,不僅體現在數量上,在品牌知名度、擴張速度、資本關注等多個維度,也落后于上海、長沙、深圳,甚至南京、江蘇、鄭州這些省市,也在這些年跑出了一些全國性的連鎖品牌。
在前文展示的30家近年在一級市場頗受追捧的30個品牌中,元氣森林、王小鹵都不算線下連鎖餐飲品牌;霸蠻于去年年底和今年一季度末連續完成B+和C輪融資,但霸蠻2014年創立,實際是上一波網紅餐飲潮的幸存者;夸父炸串算個例外。其創始人袁澤陸原為西少爺的聯合創始人,在與西少爺分道揚鑣后,2019年創立該品牌,目前已拓店1800余家,是這幾年少有的,能從北京走向全國的新餐飲品牌。
反觀上海、長沙等城市,雖然一些品牌在拓店數量上,暫時未見得能趕上一些傳統的老牌餐飲連鎖企業,但在餐飲界和創投圈的輿論勢能不能小覷,并且各品類能打的品牌都不少。
長沙現在被稱為第一大網紅城市,超級文和友一度成為現象級餐廳,帶起了全國一波主打回憶殺的主題餐廳;奶茶品牌茶顏悅色,雖然在省外門店擴張上非??酥?,但確實徹底帶火了新國風茶飲,其在全國各地的模仿者,也有不少拿到了早期的投資;其他如三頓半、墨茉點心局這些新消費品牌,都稱得上是市場的明星項目。
咖啡賽道,在前有星巴克,后有瑞幸以及costa等一批古典咖啡品牌的情況下,上海先后跑出了manner、M Stand、Seesaw等新晉品牌,比如其中的優秀選手manner咖啡,截至目前共獲得5輪融資,早期投資人是眼光毒辣的今日資本,后續投資人包括H Capital、淡馬錫等知名外資,以及字節跳動、美團龍珠等重量級CVC,除穩固的大本營上海外,也在北京、深圳等城市開出數十家分店。
就連在南方并不占優勢的拉面賽道,上海也稱得上是一枝獨秀,在投中網《有頭有臉的 VC 都去投蘭州拉面了》一文中曾介紹的拉面新貴中,馬記永、陳香貴和張拉拉都是發源于上海的品牌,被多家投資機構爭搶份額,效果上比起前一波北京的網紅餐飲熱也不遑多讓。按理說北京的拉面食客,怎么都不應該比上海少,
怎么就沒跑出一個像樣的新式蘭州拉面連鎖呢?
其他如鐘薛高、鍋圈食匯、好麥多、樂樂茶、每日黑巧、拉面說等品牌,也都算是細分賽道內表現不錯的選手。可怕的是,相比于長沙突然崛起的網紅范兒,上海中國第一大城市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再加上成熟的人才、供應鏈、品牌、運營等體系,使得上海在新消費這一規模龐大的行業中,而且成就絕不僅僅局限在線下餐飲領域??梢哉f上海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線上+線下新消費品牌制造機。
北京為什么沒有新餐飲?
那么問題來了,北京在新餐飲品牌,到底差在哪?
先從整體餐飲市場和連鎖餐飲品牌市場規模這兩個維度看。
《2020年中國餐飲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北京、上海餐飲收入分別以1204.50、1190.25億元,在全國省、直轄市中排名第15、16位,且北京同比增速為6.1%,也高于上海的4.3%。
連鎖餐飲品牌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1》,連鎖餐飲企業的總店數量上,2020年北京為95個,較上海的65個多出不少;但連鎖餐飲門店總數方面,北京為6141個,低于上海的7378個;營業額北京為355.44億元,也低于上海的367.08億元。
而在限額以上餐飲企業數量上,2020年北京為2009家,上海為2508家分列全國第3、5位;在總消費能力上,2021年上半年,上海以超過9000億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居全國第一,北京則為7200多億元。
制圖:投中網
考慮到北京的常駐人口數量,還要較上海少約300萬人,以上數據似乎可以說明,相比于上海,北京不僅較少的人口,較低消費規模,實現了比上海還高的餐飲收入;但如果看連鎖餐飲的情況,2020年,北京以較多的總店數量,在門店、企業數量及總營業額三方面卻均低于上海,即可得出結論:北京連鎖餐飲企業多而不強。
再把兩個維度的數據結合看,就應了這句話:北京是高端美食的天堂,平價美食的荒漠。
作為一個打小生長在北京,至今30多年的人,我對這一點是深有體會。你如果在北京花二三十塊錢吃個午飯,可選的品類雖然不少,但也就只能做到果腹而已,但在上海、廣州、長沙、深圳……雖然吃不到大餐,但總能找到胃口大開的小館。
如果讓我數北京的美食,除了驢打滾、豌豆黃、蒜腸這些小吃類,算得上美食的,也就是烤鴨、炸醬面、涮羊肉這三大件,頂多再加上許多人接受無能的鹵煮、爆肚、炒肝等“下水類美食”。
在各大社交媒體中,食客對北京小吃和菜品的抨擊也是屢見不鮮,相比于成都、長沙、順德、上海等全國的美食城市,北京的美食已經天生就矮了一頭,并且除了老字號品牌外,北京本地美食還有個特點,那就是有品類,無品牌,并且也并沒有形成如沙縣小吃、蘭州拉面,在全國連鎖經營的規模。
原因呢,往文化歷史回溯總是有緣由的:
一來,跟北方食材的時令性不強有關系,來來回回就那些,品質也就是個保底水平,少像沿海、沿河、沿山地區,每年都有明顯的嘗鮮季和優質食材,北方飲食沉淀少、sku少,向來缺乏特色和儀式感;
二來,是北方人生活習慣粗放,不像南方人那么精細,落到食物上,也很難長久維持高標準,南方品牌來北京了也經常不好吃,一差齊差;
再有就是觀念上,北方年輕人直到今天都是社畜氣氛濃厚,不像南方職場講究享受和工作生活平衡,在餐飲這層的需求也不高;
所以,當下北京在新餐飲方面的創新能力令人擔憂。
不知有多少人還有印象、北京餐飲其實創新的高光時刻不少,2012年以前,沸騰魚鄉的水煮魚、麻辣誘惑的小龍蝦、大小餐館的瘋狂烤翅,望京小腰,巫山烤魚,2012年以后,黃太吉、西少爺還提出過將煎餅、肉夾饃打造成中國的麥當勞……
這兩年上海也把蘭州拉面的新餐飲生意做得如火如荼,鄭州的巴奴帶火了毛肚火鍋,喜茶成了“芝士奶茶布道者”,除了品類外,比如深圳的gaga鮮語、胡桃里等品牌也在餐飲模式上有所創新。
但北京呢?近些年在品類、模式上的創新實在是拿不出手,本地美食方面,除了老字號品牌還在苦苦支撐,你想象得到新式的炸醬面品牌獲得融資走向全國嗎?
沒有創新,社交媒體的聲量自然就小,其他省市的新餐飲品牌來北京開店,食客的排隊打卡,也只能讓業內和資本更多意識到:“哦,原來是XX市的品牌,看來得多去轉轉或學習學習了”。
有分析說長沙之所以這幾年出了不少新餐飲品牌,主要是由于芒果臺的優勢。
具體地說,一是明星多,二是不少創業者也是從本地媒體下海創業,對時下社交媒體的運營套路熟稔于心。這得從兩面看,創新能力跟得上,才能有后續在市場、公關、運營方面的一套操作。北京的明星、媒體等資源,說起來與長沙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2000年初的時候,王菲、大眼格格等一眾明星,帶火了多少北京餐館?但近幾年創新力跟不上,空有資源也沒用。
另外,雖然在全國各省市和諸多行業中,餐飲業對人才的吸引力都算差,但在北京只能是更差。
如果十幾歲時,聶云宸父母沒有將他帶到廣東,而是北京,以他的商業頭腦,移動互聯網新貴大佬估計得有聶云宸一份。當然這只是玩笑話,不過在北京,人才還是更多流向互聯網、金融等高端服務行業,餐飲過于辛苦不說,利潤低,回報周期也太長。
因此雖然近年北京在新餐飲不太趕趟,說到數字化創新經濟,那北京可就瞬間不困了,不信你看元宇宙商標的注冊地排行,北京拉開上海近一倍的數量,長沙更是連北京的后尾燈都看不到。
北京近些年在餐飲新消費品牌上全面落后的趨勢,在投資機構的動作上也有三方面的體現:
首先據CVSource統計的消費升級行業下,投資數量排名前五位的機構分別為真格基金、紅杉中國、IDG資本、梅花創投、天圖資本,翻看這五大老牌機構的投資案例,可以明顯發現北京的Case多為基于供應鏈升級或數字化平臺等賽道,但To C的新消費餐飲品牌數量有限;
其次,專投消費類的機構多數不在北京,近些年的新興消費投資機構,更是鮮有將總部設立在北京,比如老牌的消費投資機構天圖資本在深圳;位于深圳的日初資本,今年完成了首期超6.3億美元募集;黑蟻資本2016年在上海成立;尚承投資2019年成立于上?!?/p>
這兩年投資餐飲很積極的番茄資本也是個例子。他們總部雖然在北京,但據其披露的Portfolio中,除魚你在一起、霸蠻、醉面等少數品牌外,依然是來自上海、深圳、長沙的Case較多;另外有一些關注大型的機構、FA,也都在上海、深圳甚至長沙等新消費品牌的熱門城市開設了辦公室。
最后,除上海、深圳、長沙等熱門城市外,不少機構都專門派人在小紅書、抖音上監控新的消費品牌,一些投資經理甚至專門去蘇州、南寧、南京等城市“掃街”。北京作為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登記數量最多的城市,顯然“燈下黑”的可能性不大。
相比于上海、深圳、成都、長沙等這些以“吃”見長的城市,北京的商圈、商場數量、消費意愿、人口年齡結構等餐飲基礎設施方面確實沒有優勢,不過作為國內新經濟的創新引擎,這幾年在新餐飲品牌始終沒有建樹,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所以你說北京有沒有機會呢?
我覺得有。
今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等5地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設,9月24日,北京市商務局正式發布《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爭孵化100個以上新消費品牌,其中億級規模品牌20個以上,千萬級規模品牌80個以上。
北京作為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排名第二的城市,2021年上半年達7227.5億元,雖然與超過9000億元的上海仍有差距,但相比廣州的超過5000億元、成都、深圳、蘇州和南京的超過40000億元相比,規模優勢依然較為明顯,在《方案》的激勵下,未必沒有再次引領新消費,特別是新餐飲創業風潮的可能。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北京2023年社零總額增長目標為5%左右 接觸性消費行業恢復到2019年水平
下一篇:北京餐飲市場響應“制止餐飲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