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梓《書法里的茶》:奇茶與妙墨俱香
文/閻小鵬
明人屠隆在《考盤余事》記有這樣一件事:蘇軾既愛飲茶,又擅長書法,有一天司馬光問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君何以同愛此二物?”蘇軾答曰“奇茶妙墨俱香,公以為然否?”這就是歷史上的司馬光與蘇東坡墨茶之辯。蘇軾眼里,這兩種看似相反的東西統(tǒng)一在文人的精神世界里,看似矛盾,實則如君子之節(jié)操與趣味,互為表里又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兩大異趣便殊途同歸。故事茶與事書,最終是對人的品行道德的一種修煉?!稌ɡ锏牟琛繁闶沁@樣一本記述茶事與書藝的趣書,別樣的視角,入微的筆觸,短短篇什,該書作者葉梓寫出了中國文人書家的百代雅事??芍^:奇茶與妙墨俱香。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國人飲茶傳說始于4000多年前的神農(nóng)時代,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時,且長盛至今,傳遍全球。
茶是物質(zhì)的,是一種勞動生產(chǎn)物。所謂茶文化,并非自古天成。茶文化的本意,其實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即通過茶事茶俗與中國人的文化趣味和禮儀習俗相結合,形成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因為有了眾多文人的參與,便負載了更多文化內(nèi)涵,使茶文化愈加豐富,經(jīng)久彌新,關于茶的話題也總是道來話長了。
茶雖不同意于五谷百味,卻與中國人的生活不可或缺,黎民百姓安享粗茶淡飯,達官貴人講求佳茗絕飲,總有悠悠茶香伴隨五味人生。特別是文人士子,在茶飲中喝出了千種情調(diào)、萬般曲折。
茶與中國藝術悄悄結下了不解之緣,以茶為題的名畫代有佳作,中國文學中對茶事的描寫更是舉不勝舉,六大名著四大奇書都少不了與茶相關的細節(jié)元素,《紅樓夢》共120回,茶出現(xiàn)的次數(shù)260多次,全唐詩寫茶的詩人達百余位,詩有400多首。
藝術發(fā)端于生活,不管是何種藝術形態(tài),總是免不了與塵世生活關聯(lián)糾纏,人間煙火下眾生百態(tài),便是繪畫文學取之不盡的源泉。唯獨書法這種抽象的藝術門類,若將生活形諸筆墨,總是曲折隱晦的。葉梓卻在千年墨韻中覓出絲絲茶香,在抽象空靈的書法藝術中,讀出了茶文化的印記和魅力,委實是一個別出心裁的發(fā)現(xiàn)。
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國靈魂特有的園地。一部書法史,便是一部國人審美史,也是一部中國文人的精神史,每一個時代的世風雅趣都滋養(yǎng)了一代代書家的絕世風華。那些伴隨書家的茶緣,不經(jīng)意間留下了一些令人尋味的話題。葉梓正是突發(fā)奇想,從漢唐宋元,直到明清民國,眾多書壇巨擘的創(chuàng)作、生活與作品中,窺出了茶文化與書法藝術相映成趣、互為寄托、彼此互參互證的逸聞雅事,別有情趣,又意味深長。
《書法里的茶》告訴我們,《急就章》這樣教科書般的章草范本,竟是最早提及茶的書法作品。那些法帖尺牘手札中,竟然隱藏著斗茶、角茶、賜宴、貯茶、試茶、煎茶等諸多早已消失的朝野茶俗。更有意思的是,一杯清茶,竟映射出文人才子的真性情:在傳世名帖中,竟然發(fā)現(xiàn)了蘇軾因茶結緣、酬唱應答的人情“官司”;米芾躬身“探檐”取茶的小動作,讓人聯(lián)想起古時逸聞所載,米芾與友人修書,寫到“頓首”二字,竟每每獨自整頓衣冠,面壁肅然做“頓首”狀,活脫脫一個曠世才子的真性情躍然眼前。
還有,焚香烹茶,看出了唐寅壯年歲終前的落寞與孤寂;錢谷與文彭二人共享美景佳茗的世交情誼和閑適心境;狂放剛烈的徐渭因雪天路滑,不得已“寒夜客來茶當酒”的無奈又自適……皆是書里書外對藝術作品和書家性情人格的別樣詮釋,讀至此,不禁令人會心一笑。那些法帖手札上個性迥異、出神入化的點畫,無疑是一曲無聲的樂章。功夫在字里,情境在行間,中國書法的魅力,不可言表的抒情功能,進一步得到了巧妙的解讀和闡釋。
歷代書法大師,大都詩書俱佳:汪士慎“茶香入座午陰靜,花氣侵簾春晝長”,朱耷的“幽閑無過道人家,洗硯焚香自煮茶”,梁同書的“棐幾只攤淳化帖,雪甌頻試敬亭茶”,趙之謙的“掃地焚香得清福,粗茶淡飯足平安”,不僅是書法史上的奇珍異珠,亦是詩詞苑里的佳句名聯(lián),如果沒有了茶“流華凈肌骨,疏倫滌心原”的奇妙作用,歷代文人墨客、書家才子必然是少了一種寄情風物、滌蕩心靈的絕妙載體,也就少了“奇茶與妙墨俱香”的靈感契機。
書法是一種復雜的綜合性藝術,書法審美也是多元的、多視角的。不論是喻物的立場,或造型美的理念;不論是緣情派的抒情意志,或形而上的倫理視角,書法的審美原理總是無法斬釘截鐵、一語道破,這是東方美學的魅力所在、復雜所在。
《書法里的茶》一書深諳書法審美的本質(zhì)特征,絕沒有自以為是牽強附會的猜測描摹,沒有煞有介事言之鑿鑿的感言斷語,而是采取了一種極恬淡審慎的筆法,輕輕拂去故紙上的塵埃,慢慢撥開時空的霧障,絮叨那些鮮為人知或不經(jīng)意的小細節(jié),往往是點到為止,令人遐想無限。這本書有發(fā)現(xiàn),更多的是呈現(xiàn);也有考證,更多的是品評。了無痕跡、綴珠成串,短短篇什,竟說道了那么多書藝中的茶事,這樣一件件“小擺設”其實是風光無限,妙趣橫生,這樣的書,注定是能夠“把薄書讀厚”的類型了。
葉梓自幼生長于隴東南山鄉(xiāng),近年來移居江南。恬淡平和的生活態(tài)度,適逢水鄉(xiāng)澤國文化氛圍的滋養(yǎng),使其文風漸趨清麗溫雅,而他執(zhí)著而虔誠的寫作態(tài)度、勤奮刻苦的思想磨礪和審美修為,大大厚植了他內(nèi)心固有的文化情懷、藝術稟賦、詩性氣質(zhì)。這些年他筆耕不輟,佳作連連,著述日豐,在他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書法里的茶》也許是信手拈來或妙手偶得,算不上什么大部頭的東西,但恰恰是這不經(jīng)意的“小擺設”,映射出他漸成的大氣象。
現(xiàn)如今凌空蹈虛、高言大志或矯揉應制、附庸風雅的東西太多了,缺少的正是靜下心來,從細微處思考和書寫人生,寫有性情有意味的小話題。好在葉梓從來沒有過強的“使命感”和雄心,但他將寫作的責任融入了生命的需求。他的寫作也如飲茶作書,“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陸游語),漫不經(jīng)心地寫,漸入佳境,終成大器。
作者簡介:
葉梓,本名王玉國,甘肅天水人。中國作協(xié)會員。副研究館員。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魯迅文學院第27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江蘇省第五期中青年學術帶頭人。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人民日報》《中國作家》《散文》《山花》《美文》等重要文學期刊。獲甘肅黃河文學獎、孫犁散文獎、魯藜詩歌獎、“飛天”十年文學獎等文學獎項若干。出版有詩集《饋贈》,散文集《穿過》《流浪的詩圣》《天水八拍》《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等9部,現(xiàn)供職于蘇州市吳中區(qū)文化館,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
冷鏈服務業(yè)務聯(lián)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wǎng)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