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茶丨他跨入這甘甜的行業,暢想未來
茶有未來
張 士 康
“變加工為智造,才是茶產業的未來。”
張士康,茶行業思考者、茶科研踐行者。從野生植物研究到茶行業經營者,他稱自己是“茶行業的入侵者”。兼備行業設計、科學研究和商業探索的多重身份,他提出“全價利用,跨界開發”的理念。茶的未來,腦洞可以無限大。
茶的產能過剩,未來茶企如何盈利?
采茶工老齡化,未來的茶葉誰來采?年輕人不愛喝茶,茶的國飲地位未來會被咖啡取代嗎?張士康則認為,中國茶產業正迎來它的黃金時代。“早上刷著茶,中午吃著茶,身上穿著茶,下午喝著茶,嘴上說著茶,臉上敷著茶,腳下泡著茶,晚上睡著茶”這是他對茶的未來場景的暢想。基于茶資源“全價利用、跨界開發”理念上的科技創新,未來茶葉的栽培、采摘、加工制造將實現智能化,茶和食品、醫療、日化等領域的跨界創新體系將創造出無數新型衍生品,變傳統的飲茶為吃茶、用茶。在2009年以前,張士康對茶的理解也僅限于平時喝喝茶,從野生植物綜合利用研究院到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簡稱中茶院),最初在行業里說話都要鼓足勇氣。
工科博士出身的他始終有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和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每個季度,他都深度調研各產茶區,不停地看、學、問、研究。從愛好者到從業者,他反而可以跳脫茶界看茶葉,用跨界的眼光和自身最擅長的科技思維,站在行業的高度去謀劃茶產業的未來。
在此之前,他還經營過兩個大型企業,所以身上有著一般科研人員所不具備的開拓果敢和商業嗅覺,以創客精神實踐茶產業的“中國智造”。對于茶行業的發展,他有一種視為己任的擔當。他很愿意跟不懂茶的人講,有一兩個人聽進去,他認為都是對茶產業的發展的貢獻。
他說每個人都隨時面對前后左右四個方向的選擇,而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瞻前顧后又左顧右盼地面對取舍,注意力要放在前進的路上,不枉此生地活出姿彩。戲稱自己是“茶行業的入侵者”的他,其實早已被深深植入茶的基因。如果一個人不明白自己一生要做的是什么,又豈能做到如此胸懷激情,心無旁騖。
本期講者簡介
▼▼▼
唐宋元明清 從古喝到今王 建 榮“我們走在歷史的延長線上,知道從哪兒來,才知道要往哪里去?!?/strong>
王建榮,茶文化產業專家。精通茶學,旁通歷史、書畫、文學、博物館學等諸多領域。一杯茶,既可以品味歷史與人文的風雅,也可以溫潤當下生活的靜美詩意。博古而通今,他在循古和創新中倡導適合當代人的茶生活。
● ● ●
做茶是件很酷的事夏 琛
“茶葉也可以很搖滾。”
夏琛,85后茶行業探索者,Tea Lab品牌創始人。不折不扣的“茶二代”,但愛茶是離開茶環境以后的事情。語言和商科的留學背景,使他兼具傳統基因與西方思維,用跨界思維和開源平臺,以最年輕的姿態探索茶葉這一古老植物的新可能。
● ● ●
林老師的茶林 勇
“茶的魅力最終是這口湯?!?/strong>
林勇,千尺堂堂主。精巖茶,好美食,通音律。深諳巖茶的密碼和“游戲規則”,以“林老師的茶”廣交天下同好,得“老杭泡”之戲稱。他認為茶是最平易近人的生命飲料,認同“茶向內,不向外”,喝茶要回到愉悅感上來。天地在變,茶的承載與包容不變。
● ● ●
茶:慕詩客,愛僧家阮 浩 耕“茶到隨意方才妙。”
阮浩耕,茶史專家,“五館常客”。30多年躬耕于浩瀚茶史,著作等身。他認為,茶是通達內心的不二法門。就茗香遣詩懷,窺茶文化神與魂,可高蹈風塵,可參禪悟道。茶的魅力,在每一行珠璣字句之間,在每一次注湯幻詩之中。
● ● ●
茶田里的幼兒園Yoga
“不經意的偶然接觸到了茶和兒童教育,我想沿著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
Yoga,走進日本小茶村的中國90后。原本對茶一竅不通的日語專業學生,在日本留學期間,打開了茶世界的大門,在村子里種茶、在FB上分享茶生活,在幼兒園里觀察如何將茶文化滲透到日常教育中?,F在,她回國開始嘗試茶田里的兒童教育。
● ● ●
茶有未來張 士 康
“變加工為智造,才是茶產業的未來?!?/strong>
張士康,茶行業思考者、茶科研踐行者。從野生植物研究到茶行業經營者,他稱自己是“茶行業的入侵者”。兼備行業設計、科學研究和商業探索的多重身份,他提出“全價利用,跨界開發”的理念。茶的未來,腦洞可以無限大。
文丨菌菌
圖丨網絡、張士康
責任編輯丨機智豆
食話出品,轉載請先至后臺詢問
歡迎轉發分享至朋友圈
【食話】是自媒體組織"文藝連萌"成員
文藝連萌丨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