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池核心區有這些行為,將處最高1000元罰款!
隨著云南“湖泊革命”進入新的階段,現行的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條例已經不能適應發展要求。近年來,省人大常委會逐步推進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條例”修訂工作,為九大高原湖泊的保護治理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繼去年9月新修訂的《星云湖保護條例》《杞麓湖保護條例》《程海保護條例》和新制定的《瀘沽湖保護條例》分別提交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后,3月23日,《云南省滇池保護條例(修訂草案)》《云南省陽宗海保護條例(修訂草案)》《云南省撫仙湖保護條例(修訂草案)》提請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
滇池
生態保護核心區
禁止開展與滇池保護無關的建設活動,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按照程序經批準可以開展污染治理、執法監管、科普宣傳、防汛抗旱、航運碼頭、生態廊道、綠道等公共設施建設;除合法合規的公共設施、文物、列入名錄的歷史文化名鎮(村)及原住民村落外,其他村莊(入口)、建(構)筑物、產業以及與滇池保護治理無關的設施應當逐步退出。
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省滇池保護條例(修訂草案)》列出了滇池生態保護核心區內擬禁止的多種行為,其中包括時下很受歡迎的露營、野炊、燒烤、篝火等。如果在核心區出現這類行為,將在整改及限期清理、恢復原狀的基礎上,處以1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罰款。
生態保護緩沖區
實行嚴格的管控措施,與生態功能定位不符的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應當有序退出,增強湖泊生態系統凈化能力、調節能力和修復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入湖污染物負荷;區域內集鎮空間只減不增,小區、村莊建設面積只減不增;嚴格控制各類開發利用活動對生態空間的占用和擾動,確保依法保護的濕地、林地、草地、耕地、荒地(未利用地)等生態空間面積不減少、生態功能不降低。
綠色發展區
嚴禁審批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項目,禁止在綠色發展區內新建、改建、擴建造紙、制革、印染、燃料、煉焦、煉硫、煉砷、煉油、煉汞、電鍍、化肥、農藥、石棉、水泥、玻璃、冶金、火電等項目?,F有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項目應當全部遷出滇池流域。
入湖河道
湖濱生態紅線內的入湖河道管理范圍按照生態保護核心區要求進行管控。湖濱生態紅線外的入湖河道管理范圍按照生態保護緩沖區的保護要求進行管控,只能建設生態保護核心區允許建設的項目以及確需修建的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橋梁、軌道、道路、管道、纜線、取水口、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等公共設施項目。
滇池面山
滇池最內層面山區域禁止開發建設活動以及開山采石、取土、取砂等影響自然生態、景觀的行為。滇池最外層面山區域嚴格控制開發建設活動,不得破壞生態自然景觀,嚴禁連片房地產開發。
撫仙湖
生態保護核心區
禁止開展與撫仙湖保護無關的建設活動。已經建設的與撫仙湖保護無關的建設項目,應當限期遷出;對原住居民應當采取有效措施有計劃遷出;開展科研、考古、影視拍攝和大型水上體育等活動等,應當報玉溪市湖泊管理機構批準后方可進行。
生態保護緩沖區
實行嚴格的管控措施,與生態功能定位不符的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應當逐步退出,增強湖泊生態系統凈化能力、調節能力和修復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入湖污染物負荷,實現湖泊生態擴容增量。
區域內集鎮空間只減不增,小區、村莊建設面積只減不增。經批準開展必要的鄉村振興、美麗鄉村設施建設和民房修繕建設等,不得突破村莊規劃確定的邊界及管控要求。
綠色發展區
應當控制開發利用強度、調整開發利用方式、實現流域保護和開發利用協調發展,以提升生態涵養功能、促進富民就業為重點,建設生態特色城鎮和美麗鄉村,構建綠色高質量發展等生產生活方式。
水資源管理
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應當符合水功能區劃,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顧生態環境、農業、工業等需要。撫仙湖流域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取用水總量控制和消耗強度控制管理規定,構建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體系。
污染防治
分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農村延伸覆蓋,優先將農村生活污水接入城鎮管網,不能納入城鎮管網的應當按照相關標準建設集中式處理設施,不具備集中收集處理條件的,應當科學、合理建設氧化塘等分散式處理設施。
單位和個人設置的廢棄物存儲、處理設施或者場所,應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堆放的廢棄物產生污水滲漏、溢流和廢棄物散落等造成生態環境污染。
陽宗海
污染防治
管理機構應當定期對陽宗海底泥污染實施監測評估,加強底泥污染治理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防控底泥污染釋放,促進水生態系統修復。鼓勵單位和個人開展陽宗海底泥資源化的研究和利用,推進底泥減量和無害化、資源化處置。
陽宗海保護區內向大氣排放污染物,應當采取脫硫、脫硝、除塵、防塵等有效防治大氣污染的措施,符合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保護區內的重點經營者應當配套建設污水處理和垃圾收集設施,并保證正常運行,不得將污水和垃圾排入陽宗海水體及入湖河道、溝渠、水庫等。
生態保護
管理機構應當通過多種方式組織開展陽宗海保護區的工程治理,促進自然生態修復和恢復:加強對天然林的保護,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開展面山植被恢復,防治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系統穩定;加強保護區內的生態補水,恢復提升陽宗海水生態功能、湖內生態修復和河道生態系統功能,保障流域生態安全;加強湖濱生態帶管護,促進湖濱生態帶自然修復。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