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袁枚與廚者王小余的“盡性”之說
文|劉荒田
袁枚不僅是清乾隆年間首屈一指的詩人、詩評家、散文家,也是頂尖的美食家,他所著《隨園食單》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國飲食名著。《隨園食單》有很多篇幅得力于廚師王小余的見解。
王小余死后,袁枚為了紀念這位優秀廚師,專門寫了一篇《廚者王小余傳》,里面記錄了作者和傳主很有意思的對話。
袁枚問王小余:“子之術誠工矣,然多所炮炙宰割,大殘物命,毋乃為孽歟?”此問該由忌殺生的素食主義者提出,不避葷腥的才子無非借此提起話題。
王小余的回答,用白話來表述,大意是:人類一直殺生,吃肉吃了千萬世代,怎么能說是造孽呢?
他繼續發揮:“以味媚人者,物之性也?!币馑际牵贺i雞牛羊們生下來就有一個共同的物性——供人享用。
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么說未免太霸道。
而從另一角度亦可詮釋廚師王小余的觀點:“盡物之性以表其美于人。”
且舉一例:同樣是做一個并不復雜的粵菜菜式白切雞,不諳廚藝或趕時間的人,怕是只會把雞放進水里,聽任旺火燒半個小時,再撈起、切塊。滋味如何?肉又柴又韌,何消說得?
高手呢,拿捏溫度和時間恰到好處,還講究切片、擺放,加上盤飾,成就一盤鮮嫩爽滑的佳肴。
后者把雞所蘊藏的色香味全方位地發掘出來,還講究盛在怎樣的碟子里、配什么蘸料、佐哪種美酒,準備停當,然后上桌。
如果持箸的人不只求飽肚,不因趕時間而風卷殘云,而是袁枚這樣的專家,那么,這菜式的全部佳處就展現出來了。
這些制作者和食客,難道不是雞的“知己”?與此相反的粗制濫造呢?雞只能“枉死于鼎鑊間,是則孽之尤者也”——在廚師王小余眼里,算是“罪大惡極”了。
王小余就是這般身體力行的,且極具個性。挑選食材,必親自上市場,理由是:“東西各有其天性,天性好的,我才用。”
買回后,淘洗、加熱、清理、調制??腿顺缘眠^癮無比,大呼小叫,手舞足蹈,“欲吞其器者屢矣”(好多次恨不得把碟子也吞下)。
他每次只做六七道菜,不夠吃也不再多做。也許,王小余透徹地了解食材的脾性——今天只愿獻出這么多。
他做菜時,在灶臺前鶴一般站立,盯著鍋,目不轉睛,只傳出呼吸聲,如此忘我地投入。之后,給客人上菜,他說“吾之心腹腎腸亦與俱上”。
菜做完,他清洗鉗子、叉子、刀子、刨子、笮具、刷子之類,共三十多種,有的還要磨快。
看來,菜肴和王小余的關系,超越了千里馬和伯樂。千里馬已然存在,問題在于有沒有被發掘。王小余卻連千里馬也是自己喂養和訓練的。
他認為,將貴品做成美食,固然是本領,但把低廉、普通的材料也調成美味,方是真正有才。
王小余是食物的知音,這佳話還不圓滿,他的成就還賴于主人的知遇。
有人問王小余:以您的才能,不在豪門巨室里整治膳食,而在隨園里終老,為什么呢?
他說,所謂知己,指的是不只了解其長處,也知道其短處的人。隨園主人(指袁枚)并非不斥責我、為難我,他跟我吵,能刺中我心里暗自愧疚的地方。“是則美譽之苦,不如嚴訓之甘也。吾日進矣,休矣,終于此矣?!?/p>
王小余在隨園當了廚師十年便去世,袁枚每每吃飯常為他而哭。袁枚認為,王小余的嘉言懿行,無論從政還是作文,都可從中獲得啟發。
總之,人也好、物也好,盡其性,從而加以發掘、運用,方可獲得完美。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