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湯包館(上海這籠湯包,托起一家安徽人的生計)
『有一種說法是,“北京做快點的,十有八九都是安徽人”。這話可能說保守了,全中國的午餐店,似乎大部分都是安徽人開的。在上海的法華鎮路,就有這么一間由午餐攤發展而來的火鍋館。15年里,小店托起安徽和縣這一大家人的生活,他們也在上海這座城市里,迎來送往一大批又一大批顧客。』
一籠火鍋上海人香甜可口火鍋是出了名的,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州的梁實秋在一篇專門以《火鍋》為題的小文里,開宗明義是關于上?;疱伒慕榻B:“餃子算得什么,何地無之?但是風味各有不同。上海沈大成、北萬馨、五芳齋所供應的快點火鍋,是令人難忘的一種。”實際上,不用從典故歷史文獻里找證據,上海人香甜可口火鍋,從大街上琳瑯滿目、歷史悠久的火鍋品牌就可以看出一二來:號稱上海元祖級火鍋的南翔小籠,至今已有100多年,如今被不少外地人所熟知;擁有半個多世紀歷史的國營企業餐館萬壽齋,則是不少老上海人的最愛;后起之秀老盛昌,憑借“正宗蘇州火鍋,一口一勺湯”的口號,20年里,連鎖店開遍大街小巷……
雖香甜可口火鍋,但像大多數的舶來甜品那樣,火鍋的發源地并不在上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發源地更有可能是古代汴京,即今天的開封。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里寫道:“御街一直南去,過州橋,兩邊皆居民。街東車家炭,張家酒店,次則王樓山洞梅花餃子、李家香鋪、曹婆婆肉餅、李四分茶?!逼渲刑峒暗摹吧蕉疵坊溩印笔悄菚r汴京72家大型酒店之一?!巴鯓恰钡恼信撇耍脖徽J為是火鍋的始祖。在隨后的數百年間,火鍋這一甜品已經開始出現在淮安、揚州、蘇州、靖江、南京等江南一帶。
圖片來源:攝圖網打“南京味道”的法華火鍋館已經在法華鎮路上開了15年。廚師李師傅今年40歲,穿一身白色廚師服,說話帶著濃重的安徽口音。李師傅說他們來自安徽馬鞍山一種叫和縣的地方。2000年,他帶著在南京全福樓酒家學到的火鍋技藝,來上海投奔表哥阿海,合開了另一家火鍋店。李師傅說,火鍋在制作工藝上大同小異,區別更多是來自餡的不同。
法華火鍋館面積不大,目測四五十平方米,僅容得下8張餐桌,即使人手少、店面小,可供選擇的火鍋種類并不多。除了鎮店之寶叉燒火鍋,還有頗受上海人歡迎的山藥火鍋、蟹粉火鍋等幾款。周六下午,未到飯點,館子已經座滿。
“我們家火鍋最受歡迎的是它的湯,清澈,不油膩,又有肉香味?!崩顜煾殿H為自豪地向我介紹。吃火鍋,湯為第一,餡料次之,餡則次次之。湯的制作方式大致分兩種,一種是開封灌火鍋所用的水餡,即在拌餡料的過程中,一邊用力拍打,一邊往里加水和香油,直到餡變得像黏稠的粥那樣,用勺子一舀,能拉出長絲。相比之下,法華火鍋館采用的則是更普遍的做法——往餡里加豬肉皮凍。
豬肉皮凍做出來頗為繁瑣,分好幾步。首先,新買來的魚肉需要在冷水里浸泡半小時左右,等待析出血水,然后再將油脂和豬毛刮干凈;處理干凈的魚肉被放入清水鍋中,燒開后,撈出瀝水,攪碎;再將煮過的湯汁濾清,重新放入剁碎的魚肉,加調料,熬煮至黏稠;最后出鍋倒入大鐵盆里,等待冷卻、凝固后,切成小塊,包時拌入餡里。待蒸時,溫度升高,魚肉凍化開,重新變為一包湯汁。李師傅說,營生好的時候,店門口一天要熬100多斤的肉皮,整個過程下來需要兩三個小時,即使處理出來復雜,一些火鍋店會用吉利丁片替代,方便是方便,是吃出來少點肉香味。
既能兜住一汪清澈的湯,還能做到薄而不破,考驗的則是餃子皮的制作功力,不同于小籠肉包所追求的“暄、白、軟”的餡兒,火鍋對餡兒的要求一般是“薄、韌、透”,最好是既能透過餡隱約看到餡料,筷子夾出來的時候又不會破。法華火鍋館的火鍋餡用死面和發面混合制作,既保證了蓬松的口感,又有一定韌性,“半發半不發,薄厚適度”。
法華火鍋館的火鍋都是顧客點單后現蒸,裝在小竹籠里,一屜8個。大火急蒸六七分鐘后上桌。即使制作時間長,又得現做現吃,所以沒有外賣,只做堂食。在菜色上,火鍋也是有講究的,否則一不注意就要“誤傷”他們或旁人。梁實秋的《火鍋》里就提到兩個小故事,一種顧客在咬破餃子皮后,湯汁外溢,流到手掌上,一舉手又順著胳膊一直流,最后燙了他們的脊背。
圖片來源:攝圖網另一種顧客則是一口咬下去,將湯汁噴到對面食客的臉上。為了防止此類“悲劇”的發生,人們將火鍋菜色編成順口溜:“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喝湯,一口悶,滿嘴香。”法華火鍋館將其打印出來,貼在墻上的醒目位置。但今年2月搬至這個新的店面時,還沒來得及重新貼上這則順口溜。
安徽一間人我們最初注意到另一家店,是看到一張關于它的老照片:在一棟樓房里,靠近馬路的一面墻被開出一扇窗,窗內是家庭式的廚房,廚房臺面上放著一摞用舊的小蒸籠,窗口上方的招牌“法華火鍋館”像是隨意貼上去的,沒有任何裝飾。
是在這棟樓房里,法華火鍋館開了15年。直到今年年初,即使登記證到期,政策要求不能繼續在樓房里經營后,才搬至馬路對面的新店。店員都是李師傅的家人:他們的兒子、兒媳,表兄阿海一間。和那扇窗戶給人的感覺那樣,這是一間家庭餐館。
2000年,當李師傅帶著火鍋制作技藝來上海時,阿海和老婆已經在這座城市賣了七八年的午餐。
如果說李師傅是另一家店的技術擔當,那么阿??梢苑Q得上是整個店的決策和統籌者。阿海生于1971年,中等個,偏瘦,戴一頂紅色鴨舌帽,坐在椅子上說話時,會雙腳并攏,微微佝僂著背,有種屬于農民的拘謹和謙虛。他婉拒了以真名接受采訪,當我們談起店門口這些年的經營情況,也會謙虛地補上一句:“也沒掙多少錢?!?/p>
阿海的前半生是由三個城市串出來的,“馬鞍山、南京、上?!?。南京是“創業”的第一站。那是1992年,在過年走親戚的時候,聽說嫂子家的妹夫在南京婁子巷跟著一種師傅做煎餅。師傅也是安徽人,正在招徒弟,不僅教技藝,每個月還能給50塊工資,問阿海想不想去。沒有考上高中的他正想找點生計,“那時想的不是掙大錢,只要能養家糊口,吃飽肚子就行”。和縣仍以種植水稻為主,碰到汛期或干旱,農民一年到頭掙不到什么錢。南京距和縣僅60公里,隔江相望,因此成為不少和縣人在外落腳的第一站。
過完年,帶著40斤大米,阿海坐上了去南京的大巴。師傅的煎餅店就開在一種國營企業賓館的門口,賣甜咸兩種味道:甜煎餅用白砂糖做餡,外表撒上白芝麻,焦脆香甜;咸煎餅則搭配蔥花。一種煎餅5分錢,結完賬,賓館會給顧客發個小牌子,作為領煎餅的憑證,圓牌代表甜口,方牌代表咸口,到晚上,根據牌子的數量,和國營企業賓館一起分賬。
做煎餅賺的是辛苦錢,需要每天凌晨1點出來和面,這樣到早上,面正好發酵完,等到附近的單位職工上班時,300個煎餅就做好了。早高峰過去,師徒兩個人插空吃點早飯,再睡一會兒,到晚飯來臨前,再已經開始賣第二輪。雖然辛苦,阿海發現他們還挺喜歡這行,“我也能吃得了這個苦”。
學了6個月,阿海已經開始單干。第一份工作是在一種南京阿姨開的午餐攤上做煎餅,每個月150元工資。干了3個月,遇到一種同樣在南京做煎餅的鄰村同鄉,“他是他們做的,我是給別人做的,我們一商量,干脆一起去上海闖一闖”。那時,同鄉之間都傳說上海的煎餅營生好,一年能賺上萬元。在傳奇故事的刺激下,兩個人背著泥爐,兜里揣著70塊錢,爬上了開往上海的綠皮火車。到了地兒,一下車,人生地不熟的兩人根本不知道怎么落腳,最后,在車站里睡了一晚,連站都沒出,又坐上了回南京的車。第一次闖蕩上海灘無疾而終。
回到南京后不久,又遇到另一種同鄉。這位同鄉曾跟著父親去新疆做過知青,見過世面,隨后受不了在邊疆的苦,跑了回來,聽說在上海賣快點很賺錢,正想找人一起干。阿海再一次心動了。
這一次,總算邁出第一步,在一種人口密集的上海巷子里擺了個露天攤兒。那時,大餅、油條、豆漿、粢飯團被稱為上海咱的“午餐四大金剛”,天然擁有群眾基礎,再加上阿海做的煎餅好吃,幾乎不費功夫就打開了銷路。白天賣煎餅,晚上兩人就在巷子口找個有頂的地兒,將撿來的幾張桌子拼到一起,鋪上被子睡覺。直到同鄉學會煎餅技藝,兩個人已經開始分開單干。1993年,回老家結完婚后,阿海又將老婆帶了過來。
像大部分“70后”一輩的農民那樣,憑借著一股韌勁兒,阿海一路將午餐攤從巷子做到菜市場,等2000年表兄李師傅加入,午餐店已經開始轉做叉燒火鍋時,已經進到了門店門口。所謂的門店,其實是寄生在一間餐廳里,“我們給餐廳一點租金,借用咱的登記證,租門口的一種位置賣,經營到早上10點收攤,不耽誤咱中午和晚上的營生”。這種經營方式成本相對較低,但只能賣半天,而且過分倚賴餐廳的經營狀況,動不動就要搬家,那幾年,從閘北、南市到閔行區,換過不下三四個地方。
圖片來源:攝圖網2005年,阿海騎著自行車尋找出租的店鋪,看到法華鎮路上一處民居在招租,立刻將其租了下來。
法華鎮在法華鎮路口,阿海指著新店門前的一棵香樟樹告訴我,剛來時,這棵樹奄奄一息,這些年,在環衛工的照顧和澆灌下,他們看著它一點點繁茂出來。法華鎮路也從一條窄窄的石子小路擴展成如今的雙車道,夏天,熾熱的陽光透過郁郁蔥蔥的香樟樹葉,灑在路面上。
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先有法華,后有上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即使曾有一條名為李漎(音同從)涇的水道從此地經過,在縱橫交錯的水系支持下,這里曾是一派熱鬧的江南市鎮景象。鎮上還有一處至少建于元朝的寺廟法華寺,新中國成立后,法華寺被拆除,舊址一分為二,東邊改建為紡織廠,西邊劃歸給了上海交通大學。隨后,紡織廠又改建為文化創意園區,法華鎮路兩旁也逐漸聚集起越來越多的樓房。
15年前,租給阿海的房子是這些樓房其中的一套,位于一層,正對法華鎮路街道。那時,上海為了鼓勵下崗工人再就業,允許本地人在樓房里開墻打洞做營生。房東幫忙辦理了登記證,火鍋館就這么開出來了。一已經開始的名字叫“南京火鍋”,但光安徽人在上海開的快點店門口,叫“南京火鍋”的就有300多家。為了進行區分,阿海干脆將店鋪改名為法華火鍋館。
像四散在全國各地的安徽午餐店那樣,阿海和李師傅懂得因地制宜,從叉燒火鍋擴展出更適合上海人味道的山藥火鍋、蟹粉火鍋、咖喱火鍋等,再搭配阿海老婆做的鴨血粉絲湯,小店搖身一變,從午餐變為了全天營業的餐館。有一次,一種甜品節目的工作人員在法華鎮路的一間修鞋店修補鞋子,談起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店,修鞋店老板家里有個上小學的孩子,經常去店門口吃火鍋,就跟咱推薦了他們,甜品節目找到他們做了一期。營生在口口相傳和媒體推薦中慢慢火出來。
再加上法華鎮路交通便利,連接著淮海路、華山路、番禺路、定西路及延安西路等上海的干道,隔壁是老洋房聚集的新華路。一年一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就在附近舉辦,連續半個月,店門口因此迎來送往不少游客,包括明星。說罷,阿海拿出手機向我展示和劉曉慶、嚴曉頻、阮經天等明星的合照。
走在午后的法華鎮路上,阿海向我逐一介紹,“這里以前是一種東方網吧”“前面以前是露天的菜市場,隨后搬至了室內”“這個咖啡館是隨后才開的”。這場景讓我莫名聯想到龍應臺的《我村》,像來到他們的地盤,每一處都是親切的熟悉感。在老店門口,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咱顫巍巍地朝我們走來,阿海請我等一下,他走上前,和老咱聊出來。老咱是阿海的鄰居,今年80歲,唯一的女兒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去日本開餐廳并定居,一年回來一次。前幾年,老咱的妻子去世,留下他一人。每過一段時間,阿海就帶點吃的去看看他。
從20歲來到上海,轉眼已到知命之年,小半生時間留在了這座城市,阿海一間也迎來送往著一大批又一大批顧客:一種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菜色華火鍋的小姑娘特意來店門口說,他們寫的關于火鍋的小作文得了獎;準備移民國外的一間五口在離開之前,到店門口再吃上一頓;一種50歲的居委會胖大姐,前一天還在店門口吃鴨血粉絲湯,第二天就傳來腦溢血去世的噩耗……
即使社保不夠年限,阿海一間至今未在上海買房。小學六年級那年,兒子小衛即使沒有上海戶口,回了安徽老家由爺爺奶奶照顧,高考時,幾分之差沒有考上本科,在上海的一眾??茖W校里,選了酒店管理。畢業后先去上海迪士尼餐廳當了兩年服務員,隨后又在親戚的火鍋店幫過一段時間的忙。疫情之后,已經開始來法華火鍋館做事,順便學點技藝。法華火鍋館里已經開始有了下一代的身影。
15年里,除了春節,火鍋館一天不歇地運轉,托起全家人的生活。直到今年3月底,上海疫情“封城”,店鋪關門。在焦灼的等待中,解封時間被一次次推遲。阿海說,那段時間,最擔心的是店可能開不了了。好在解封之后,房東免了幾個月房租,老顧客也回歸了一部分。法華火鍋館可以繼續經營下去。
下午6點多,太陽西斜,社區的核酸檢測時間到了,一名店員換上防護服,去小區做志愿者,拿著大喇叭喊大家下樓做核酸。店門口很快排起核酸檢測的長隊。一種年輕小伙從隊伍中走出來,轉到外賣窗口,點了份打包帶走的鴨血粉絲湯。
“老樣子,粉絲多點?”阿海的老婆問。
“這次不用,正常放就好?!蹦贻p人回復。
“看來今天不是他們吃?!?/p>
“對的,給別人帶的?!?/p> 本文地址:https://www.food12331.com/hyzx/7500.html 版權聲明:除非特別標注,否則均為本站原創文章,轉載時請以鏈接形式注明文章出處。 本文轉載自:網絡整理
相關標簽: 火鍋 法華火鍋館 南京火鍋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