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食腦史”:四川用冒腦花撐起一片天,廣東豬腦湯一口入魂11
「你怎么看待吃腦花的女生?」
如果在知乎上搜「豬腦」,或許可以看到一個五年前提出的老問題 ——「女朋友喜歡吃豬腦,還要不要在一起?」
鑒于年代久遠,當事人情感狀況尚不可知,否則我一定要留言:建議分手,不要耽誤愛吃腦花的女生。
相比香菜的基因屬性和內臟的獨特氣味,腦花這種頗具爭議性的食物門檻更高。各國烹飪觀念的不同,讓腦花難以被主流文化接受。除了中國,其他吃腦國度大多隱秘存在于異域文化。在 BBC 紀錄片《The Secrets of Your Food》中,主持人在伊斯坦布爾吃了一盤羊腦沙拉。他面對清真寺,坐在露臺上,輕咬一口淋了檸檬汁和橄欖油的羊腦,奶油般的質地在口腔中化開,他閉緊雙目、咬緊上顎,露出仿若高潮的面部表情。
這是西方世界對異域風情的探險,畢竟在眾多喪尸電影中,吃腦子被塑造成恐怖情節,抑或是漢尼拔那般以「吃人」為飲食習慣的高智商變態。在他們評選的「史上最糟糕食物」中,豬腦子名列前茅。針對中國人這一口味,主流聲音從未停止過直白的調侃和諷刺;而在國內,吃腦花的處境也并不樂觀,火鍋里的豬腦,也成為檢驗友情的試金石,畢竟,在大多數時候,涮腦花前需要警惕地問一句「我能點腦花嗎?」,并不能隨心所欲地「共冶一爐」。
但是,那又怎么樣呢。這種深入腦髓,直達靈魂的美味,或許是少數人心中「西瓜最中間的那一口」。
相比宋代就開始的全民內臟狂歡,腦花深藏骨頭之內,加上動物的眼睛一直被認為是死去的標志,頭更難免讓人心生退縮,不到逼不得已,很難想到去發掘它的吃法。即使個別史料里可以窺見一些情節,但我們并未在中國人的全民「食腦史」中得到準確答案,暫且只能通過一些佐證旁敲側擊。
煮熟的腦花充分吸入了鍋底的滋味,質地像豆花一般松軟滑嫩。
在豬腦花的高光之地重慶,生活拮據的碼頭工人,把碼頭上回民丟棄的牛下水撿回家,加入辣椒、花椒、姜、蒜、鹽等辛辣的調料煮食,既能飽腹,又能驅寒、祛濕,成就了重慶火鍋的誕生。后來,腦花和豬天堂(豬嘴上腭的那一圈肉)等豬下水,也陸續進入廉價火鍋食材的選擇,并伴隨著后來揚眉吐氣的重慶火鍋走向全國。
而作為重慶鄰居的四川,除了用冒腦花撐起一片天,兔頭也是四川人挖掘的美味點。
1960 到 1962 年,大饑荒席卷全國,四川城鄉人民為了生存,開始養起了以草為食、不與人爭糧、不與豬禽爭飼料,且繁殖較快的兔子。食物匱乏的年代,任何肉類都能成為活下去的希望,兔肉開始成為很多人的食物選擇。
后來的 20 年間,兔子除了作為食材來源,皮毛更伴隨著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直到 1986 年國際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兔皮及其制品出口衰落,四川人才開始「全職吃兔」。
吃兔頭,可以先把上下顎掰開,咬出兔舌,再吃兔腮;然后啃兔臉,吃干凈外部的肉,最后吮腦花。
中國餐飲網
但是這個時候,兔頭還是沒能進入四川人民的視線,直到上世紀 90 年代,成都雙流縣有個女工人覺得扔掉的兔頭可惜,試著用火鍋料熬煮加工,才有了現在的標志性 IP「雙流老媽兔頭」。
無獨有偶,在浙江衢州,鴨頭的歷史也沒有太久遠。上世紀 50 年代衢州有一家冷凍廠,專門殺鴨、取鴨毛和鴨肉,鴨頭則被丟棄,當時生活水平比較低,當地有窮苦人家就把鴨頭買回去( 3 分錢一斤)燒著吃,大概是覺得味道不錯,一位阿姨為了補貼家用,就在家門口擺攤。鴨頭成本低、銷路也不錯,逐漸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鴨頭生意經」,帶動了整個衢州地區的鴨頭文化。
伴隨著鴨頭的出圈,衢州人民直接舉一反三,開創了當地特色吃喝「三頭一掌」,即鴨頭、兔頭、魚頭、鴨掌。但是相比衢州當地的吃喝寶藏,真正讓鴨頭全國聞名的還是 2000 年左右崛起的武漢鴨貨系列。
雖然我們找不到明確的中國「食腦史」開端,但是通過這些佐證還是可以判斷,中國人的這一飲食習慣并沒有很長,而食用的原因大抵是生活拮據。
在為數不多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到,女生吃「頭」,進而吃腦花的操作,在以保守著稱的古代,就已經出現了相關情節。
《金瓶梅》里,西門慶的幾個老婆吃酒,宋惠蓮用一根干柴,把豬頭燉得軟糯稀爛?!都t樓夢》里不拘小節的史湘云,啃著鴨頭,還能說出「這鴨頭不是丫頭,頭上那有桂花油」的酒令,可愛颯爽瞬間鮮活。
用這些信息可以間接回復文章開頭的那位先生:女性吃腦并非原罪,更有可愛的一面。作為當代腦花愛好者,下面這份「腦花食用指南」可以為你打開腦花的大門。
在所有腦子中,蝦腦顯得小家碧玉。梅雨季的初夏,是一年一度河蝦成熟的季節,太湖里的雌蝦,蝦腹上掛滿了飽滿的蝦籽,蝦腦晶瑩閃耀。只賣一個月的三蝦面,吸引著無數人到訪蘇州。
三蝦面通常是菜單中最貴的品種。說起來面條與河蝦皆不是什么稀罕物,但貴在人力成本上,蝦仁、蝦腦、蝦籽的精細拆分,要完全仰仗人力完成。
裕興記
三蝦面,就是指蝦頭、蝦腦、蝦籽。蝦頭在水里焯一下,師傅小心翼翼的挑出來呈顆粒狀的金黃色蝦腦。一碗精細的三蝦面,蝦腦既是視覺上的點睛之筆,也可比肩蟹黃的顆粒感,鮮味在口中四散。
吃魚腦不一定聰明,但一定好吃。
美食作家安東尼·波登在一篇描寫中國人吃頭的文章《Dead Heads》里,講過一個富商和魚頭的故事。大抵是一伙強盜用魚頭測試搶劫到的富商是否有家底。如果面對一條魚,富商先吃腹部的肉,強盜會毫不留情的對著脖子抹一刀。如果先吃魚頭,那么強盜便會推斷這是一位有家底且有品味的富商,會留下他的性命,進行勒索。
剁椒魚頭是湘菜的代表菜色,以河魚魚頭,輔以湖南特色剁辣椒,一同蒸熟即可。
Thermomix
吃魚頭當然是懂行的人,魚頭里有豐富的膠質,魚腦也有類似果凍的滑嫩感,從魚頭燉豆腐到魚頭泡餅、剁椒魚頭,雖然魚頭可以撐起一個主菜,但是魚腦才是一桌人筷子下爭奪的目標。
鴨頭、兔頭、雞頭、鵝頭的腦花,質地和大小幾乎可以歸位一類,都屬于小吃怡情的范疇。個頭小,第一次嘗試一閉眼就能放到口里,也是閑暇解悶的首選,最適合悠哉放松時獨享。
鴨頭上的肉不多,其中又以鴨腦最為肥腴軟滑,集整個鴨頭的精華于一處。
我更享受在食用這種腦花時,不要對半切,而是自己慢慢拆解,為了獲得一顆完整的腦花,可以消磨一集電視劇的時間 —— 從嘴部入手,掰開腦殼,第一口一定要吸走腦花,感受稍縱即逝的綿密軟嫩,在舌尖還有最后一點觸感的時候,突然回神這已然下肚卻未嘗盡的不舍。
接下來就是敲髓吸汁吮骨,最好來上一杯啤酒。用一碟頭腦,進補無人打擾的夜晚。
從外形上,豬腦花的紋路已經先挑戰了大部分人的勇氣,但是豬腦花也用自身實力證明了「外形有多可怕,內里就有多綿密軟糯」的定律。
按食物重量 100 克計算,豬腦的膽固醇含量為 2571 毫克,羊腦為 2004 毫克,牛腦是 2447 毫克,在反養生只注重享受的腦花愛好者眼里,膽固醇高意味著什么?當然是好吃啊。
采用新鮮豬腦冒煮,配以海椒、花椒粉以及其他佐料,氣味醇厚,入口綿軟、香而不膩、油而不肥。
麻辣闖天下
第一次嘗試豬腦花建議和「吃同道合」的朋友來一頓重慶火鍋,因為第一次嘗試過后,你一定會忍不住分享這種世間難得的體驗。經過紅油洗禮的腦花,外面包裹著一層紅亮的油花,豬腦嫩到不用牙咬,輕輕一抿就在口腔中化開。像豆腐的滑嫩,但是又多了一份軟糯、綿密和脂香,所有的溫柔詞匯都想匯集成冊送給它。
不過不要以為豬腦缺了紅油的遮蓋,就無法入口,在廣東,一碗天麻豬腦湯,會讓你體味豬腦的鮮甜。
其實,腦花跟下水類似,貧窮時期的選擇實屬無奈,可出身并不意味著味賤。所有食物都是平等的,懂得料理和品味腦花,是中國人的吃喝智慧。食物沒有國界之分,也沒有男女之分。
參考資料:
《舌尖上的衢州——鴨頭》麥兜
《四川人為什么愛吃兔兔》大象公會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