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連鎖餐廳成功毀掉了中國地方菜”的觀點?1
我前段時間逢人便推薦一個Netflix出品的紀錄片,《Ugly Delicious》,一共兩季,12集。 這部紀錄片里,大多討論的是美國當下食物所蘊含的文化屬性、文化現象還有文化傾向,并把一些創作組或者是主角韓裔大廚大衛·張的一些見解和傾向融入到里面。 里面有很多“美國”的本土特征,像“炸雞代表著黑人食物”“牛排有很嚴重的性別傾向”這些在國內觀眾看來直接撇過去“政治正確”,但是在當地很有必要扭轉的觀點。里面也有“意大利餃子比東亞餃子貴”“提起印度菜就是咖喱”這些內容,實際上就是一種美食在傳播過程中所產生的偏差。 但關于“正宗”,《UD》第一集“披薩”就表達了自己的態度。里面與這道問題下各位的爭論差不多—— 第一,像Domino這樣的連鎖披薩店,究竟配不配叫“披薩”? 第二,是不是只有“正宗”的披薩——那不勒斯披薩才應該是“披薩”? 關于第一個問題,作品的脈絡很清晰,一家布魯克林的非連鎖的美式披薩店店主直言“Domino、必勝客”這種不配叫披薩。但是大衛·張邊吃Domino的時候邊說自己從小就很喜歡吃Domino,并作為快遞員來直觀體驗Domino的服務。 大衛張體驗了之后明確表達了,這種“工業化”的、“連鎖餐廳”的服務為顧客提供了一種完成“想吃披薩”這個沖動的機會,并把這種連鎖餐廳形容為科技公司。換個角度說,工業化的連鎖餐廳一定程度上縮短了一種食物與食客之間的距離,無論是物理層面還是精神層面。 我想吃葡式蛋撻,肯德基唾手可得;我想吃意大利面,薩莉亞在等著你;我想吃披薩,必勝客也在3km以內。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四大菜系,在一個城市里,驅車十多分鐘完全可以來一次不太真實、口味欠奉,但是體驗卻非常奇妙的味覺旅行。我覺得這是《UD》想表達的一個觀點。 更何況,布魯克林的披薩有何德何能宣稱自己是“正宗”,別人家不正宗呢? 要知道,披薩的起源地可是意大利呀! 那么就來到了第二個問題。 我關于第二問題做一個看起來非常大逆不道的假設—— 如果我說,我認為全中國最好吃的鍋包肉在武漢,我相信不少東北人會按住我這個老鄉一頓暴打。 但很無奈的是,它一定是可能的。 我用兩個層面來闡述這個觀點—— 第一個,主觀層面。要知道,“好吃”這個概念是非常之主觀的。你可以覺得A家的鍋包肉最好吃,他可以覺得B家的鍋包肉最好吃。這個涉及到每個人的味蕾和味覺積累。我相信不用展開大家都很清楚。 第二個,客觀層面。武漢的一家東北菜館的師傅有沒有可能就是從東北出來的,拜東北鍋包肉大廚為師,出師之后隨著家里人來到武漢,妻子在武漢打工,而自己在武漢開一家東北菜館?師傅在武漢的豬肉進貨渠道是否要比在東北的大量菜館要好,品質要高,或者說這里所賣的豬肉更適合做鍋包肉?這是完完全全有可能的。 這個在《UD》是怎么闡述的呢? 制作組采訪了一個好像叫“那不勒斯正宗披薩協會”的會長,用極其傲慢,傲慢到有點詼諧的語言來表達對全世界非那不勒斯披薩、以及對那不勒斯本地卻不依托于那不勒斯傳統做法的披薩的嗤之以鼻。 這個協會還對遵守“古法”的餐館給予勛章,來彰顯正宗。大衛·張(還是另一個主持人,我忘了),表示非常好吃。正宗的確有點東西。 而在片子最后,大衛·張來到了日本,來到了授予“正宗”徽章的披薩店。日本這家披薩店的大廚,最開始也是遵循古法,用意大利當地的面粉、番茄、奶酪來制作,可是嘗試的結果呢?這些材料經過長時間的運輸導致了一定程度的變質,根本就還原不了“正宗”的味道。 店主是怎么做的呢?用了日本的面粉、日本的番茄、日本的奶酪來進行制作,而最后的結果呢?大衛·張是這么評價的—— “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披薩。” 看,在大衛·張的眼/嘴/胃里,最好吃的那不勒斯披薩,在日本。 而最后這個協會的會長也表達了無奈,說希望日本不要再改良了,再改良的話那不勒斯披薩就真的不如日本的好吃了。 所以我說,最好的鍋包肉在武漢可能么?為什么不可能呢? 在片子的最最后,大衛·張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大概的意思是: 我想說的,大抵如此。 而對各個菜系的“標簽化”和“符號化”每個國家都遇到過。 這么說吧,在中國提墨西哥菜就是taco、提印度菜就是咖喱、提東南亞菜就是娘惹、提越南菜就是河粉和春卷。 在全世界,這些食物大概也是在被廣泛地標簽化。但印度菜通過自身的努力,在食物上開始“反殖民”英國,有不同的印度廚師在努力地表達“印度不只是有咖喱”。 而國內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四大菜系的主廚們,本應該通過自身的行為來表現自己“不止有這些”。 對于他們來說,現在不是最好的時代么?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