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波動太大,四川首富劉永好盯上了預制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征探財經
又一巨頭入局預制菜領域。
11月24日,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000876.SZ,以下簡稱“新希望六和”)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一直有預制菜業務,近年來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只不過相比養豬、飼料來說,其體量與影響仍相對較小。
今年5月,新希望控股集團成立了新希望新活悅品商貿(北京)有限公司,推出預制菜品牌“預膳坊”,布局預制菜。
上市公司與集團同時布局預制菜,新希望創始人劉永好意欲何為?
事實上,新希望六和近年來一直加碼養豬領域,但遭遇豬周期,公司業績呈現較大波動。2021年公司歸母凈虧損95.91億元,今年前三季度繼續虧損27.06億元。要解決如此大的虧損,對于71歲的中國前首富劉永好而言,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預制菜并不是一門容易的生意。近年來折戟預制菜的企業不在少數,比如趣店精簡預制菜業務、舌尖英雄加盟商持續虧損、賈國龍功夫菜頻頻關店。
加碼預制菜能幫助劉永好和他的新希望集團逃離豬周期嗎?
靠賣飼料發家預制菜作為新興市場,考驗著企業的供應鏈能力以及資金實力。
劉永好家族在拓展新希望集團業務版圖時,早已圍繞農牧產業搭建了一體化的產業鏈。
1982年,劉永好在改革開放的熱潮下辭去了教師工作,與兄弟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在四川新津建立了育新良種場,從養殖鵪鶉起步,開始了創業之路。
僅4年時間,育新良種場的鵪鶉蛋賣到全國,甚至遠銷國外,劉氏兄弟四人也成為了“鵪鶉大王”。1986年,劉氏兄弟將育新良種場改名為新津希望飼料廠,進軍豬飼料。此后,“希望”一詞也成為了兄弟四人的產業品牌。
當時豬飼料大半市場由正大集團占據,劉氏兄弟研發出了品質媲美洋飼料的“希望牌1號奶豬飼料”,希望以更低的價格打入市場。
但當時劉氏兄弟并沒有多余資金進行廣告宣傳,而他們最大的對手正大集團冠名了央視的王牌綜藝《正大綜藝》。劉永好想出了農村墻體廣告的法子,將“養豬希望富,希望來幫助”“吃一斤,長一斤,希望牌乳豬飼料就是精”等廣告詞刷在了墻面上。
不僅如此,劉永好還推出了“先見效,后付款”模式,在每個村培養出一個希望飼料的養豬專業戶,形成示范效應,希望牌豬飼料就此在農村打開了銷路。隨后,希望牌豬飼料與正大集團打起了價格戰,最后以后者的妥協收場:希望飼料以成都市場為主,正大飼料以成都以外的市場為主。
1992年,劉氏兄弟成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私營企業集團——希望集團。之后,劉氏兄弟開始分家。大哥劉永言創立大陸希望公司,專注于高科技領域;二哥劉永行投身重化工業,建立東方希望公司;三哥劉永美則成立華西希望公司,繼續飼料業的老本行;四弟劉永好組建新希望集團,開始向飼料產業的上下游拓展。
此后,劉永好將集團旗下的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為新希望集團首個上市公司。有了資本支持后,劉永好以飼料為核心業務,涉足金融、房地產、乳業、化工、能源等多個行業。
2011年,劉永好將新希望農牧、六和集團等優質資產注入上市主體新希望農業股份,實現農牧業整體上市,持續虧損的乳業資產、房地產等非主業資產則被剝離,上市主體也更名為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此次重組之后,新希望六和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飼料公司。
劉永好也以農牧板塊為基石,不斷擴充著資本版圖。集團業務涵蓋農牧食品、乳業快消、地產基建、金融投資,控制新希望六和、新乳業(002946.SZ)、興源環境(300266.SZ)、飛馬國際(002210.SZ)、新希望服務(03658.HK)、華融化學(301256.SZ)6家上市公司。
而農牧板塊依舊是劉永好的重要版圖。2021年,新希望集團收入超過2400億元,而新希望六和的營業收入1262.62億元,貢獻了集團五成左右收入。
豬周期大起大落從2013年開始,飼料行業的產量增速逐漸穩定在5%以下,行業內卷加劇,企業規模化不斷提高,同時開始調整業務結構,縱向延伸產業鏈,尋找第二增長線。
也是在這一年,劉永好將新希望六和董事長一職交給了女兒劉暢,以新的管理團隊開啟了新希望六和的轉型之路。對于每一個中國家族企業而言,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殊為不易。
2014年7月,新希望六和提出產品領先、服務驅動、全球經營三大戰略主軸,明確地闡述了戰略轉型的思路。其中一步便是要布局全產業鏈,通過食品環節和渠道環節的變化,實現從農牧企業到農牧食品企業的轉變,定下了新希望六和“飼料-養殖-屠宰-食品”的產業鏈布局路徑。
新希望六和的養豬計劃孕育多年,終于在2016年正式成行。這一年,新希望六和公告稱,計劃投資88億元,通過3到5年時間,以“公司+家庭農場”等方式飼養1000萬頭生豬,通過“技術托管和技術服務”形式覆蓋2000萬頭生豬,正式開啟了新希望六和從飼料到養豬的轉型。
兩年后,非洲豬瘟的爆發,開始重塑養豬行業格局。在變局之下,新希望六和踏上了產能布局的快車道。新希望六和2020年生豬出欄量達到829萬頭,同比增長186%,成為國內第四大豬企。2021年,新希望六和出欄量再上一個臺階,達到998萬頭。
據生豬銷量情況簡報,截至今年10月,新希望六和生豬出欄數量1135.59萬頭,僅次于牧原股份、溫氏股份。
但養豬極易受豬周期影響,新希望六和的業績表現也隨之波動。2020年,新希望六和營業收入1098.25億元,同比增長33.85%;歸母凈利潤49.44億元,同比減少1.94%。其中,養豬業務營收247.77億元,同比增長230.94%,毛利潤同比增長98.66%至57.31億元。
而到了2021年,新希望六和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4.97%至1262.62億元,歸母凈利潤大幅下滑293.98%至-95.91億元。其中,養豬業務營收172.03億元,同比下滑30.57%,毛利率為-21.2%。
養豬板塊雖是新希望六和的第二增長線,但也在豬周期影響下,成為了最大的不確定性,新希望六和必須要跳出豬周期。
新希望六和的動作是,將養殖業務從豬擴充至白羽禽類,成為向下游食品端延伸的重要環節。2022年上半年財報顯示,生食領域的黃金鴨掌上半年銷售額已突破 1 億元;禽副產品領域的鴨腸銷售額已達到 1.55 億元;熟食領域的輕食健康雞肉上半年銷售額達到 0.4 億,全年有望突破1億元。
同時通過自建、收購,新希望六和的食品矩陣形成了禽肉品牌倍有滋、豬肉品牌千喜鶴、高端牦牛品牌雪域雅克,調理食品六和美食,預制菜系品牌嘉和一品,肉制品品牌美好,休閑食品宜食宜刻。
但目前來看,養禽與食品業務還需要時間發展。今年上半年,禽產業收入82.9億元,食品收入49.13億元,營收占比分別為13.3%、7.88%。
押寶預制菜能否破局?預制菜作為新興市場,成為了新希望集團的押注點,同時也是站在新希望六和的業務基礎上,進行產業鏈的延伸。
事實上,近年來從農牧食品切入預制菜領域的公司不在少數,圣農發展、溫氏股份、雙匯發展、三全食品等,都相繼布局。
新希望六和也在2018年涉足預制菜市場,培育出了“美好農家小酥肉”這一爆款單品。新希望六和前段時間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今年公司小酥肉毛利率接近20%,銷售渠道主要以ToB端為主。
而新希望集團的“預膳坊”品牌,則是瞄準了消費者為主的C端。目前,預膳坊品牌既有一兩百元的高端菜系,也有50元以內的家常菜。
品牌孵化于集團內部,一是能夠享受集團的供應鏈優勢,二是避免預制菜的投入拖累上市公司的財務表現。
據某媒體采訪,預膳坊的豬肉類產品將采用新希望六和旗下的千喜鶴品牌豬肉,生產加工領域也將與新希望六和旗下的北京嘉和一品中央廚房合作;在流通環節,則依靠集團旗下的鮮生活冷鏈物流冷鏈服務公司,觸達消費者。
但新希望集團要面臨的挑戰是,在擁有成熟供應鏈的同時,如何在消費端滿足用戶需求。
針對國內消費需求進行ToC預制菜產品開發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同地域有自己的菜系以及烹飪、飲食習慣,要想從中找到機會、找到規律,是一件比較困難且耗費時間的事情。
所以,現在的ToC預制菜市場同質化競爭嚴重,多是酸菜魚、宮保雞丁等常見家常菜,有著一定的銷售規模和消費認知。
另一方面,定制化的B端市場仍是預制菜的市場主力。據紅餐網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預制菜市場B端與C端比例大概為8:2,餐館等商家仍舊占預制菜的消費大頭。
在資本的加持下,C端預制菜市場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去培育,也將淘汰很多入局者。
趣店今年大舉入局預制菜后,又決定精簡預制菜業務;陸正耀打造的舌尖英雄,多家門店關閉,加盟商持續虧損;西貝集團創始人賈國龍創辦視為“西貝未來核心戰略”的賈國龍功夫菜,頻頻關店……
C端預制菜顯然不是容易的生意,在新希望集團的支持下,預膳坊能活到行業成熟期,為新希望集團打下新的生意版圖嗎?
而今,年過七旬的劉永好,依然精神矍鑠地頻頻出現在公眾場合。2022年福布斯內地富豪榜上,劉永好的排名比去年還有一定提升。只是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劉永好與女兒劉暢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