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电竞入口-体育电竞综合赛事平台

中國冷鏈物流網

餐飲連鎖火爆之下,10位CEO的冷思考1

時間:2023-01-10 08:25:42來源:food欄目:餐飲美食新聞 閱讀:

 來源丨險峰創

得消費者得天下。

2020年,一批主打線上的新品牌迎來了爆發,由此點燃了新消費創業者們的熱情。

當時鐘來到了2021,古老的餐飲行業也迎來了一波快速發展的機遇期,一批線下連鎖餐飲業態紛紛爆出大額融資消息。

與線上消費品不同,餐飲是一個很早就被商業化的行業,「實時交付」的產品特性,決定了這是個試錯成本極高的行業。

從這個角度來看,線下連鎖餐飲與線上消費品也遵循著完全不同的商業邏輯——很難快速迭代,出手就需要做到極致。

——那么,為何線下餐飲的風潮會在此時爆發?

——與上一代互聯網餐飲品牌相比,這波的新消費餐飲有哪些不同?

——什么才是最好的線下連鎖模型?

——如何理解外賣和堂食的關系?

——面對“喜新厭舊”的消費者,餐飲連鎖將如何穿越周期?

——隨著資本入局,未來餐飲的終局又將往何處去?

本次「險峰私董會」,我們請到了米粉品牌「霸蠻」創始人張天一、蘭州牛肉面品牌「馬記永」創始人洪磊、新炸雞品牌「唐門炸雞」創始人程方航、牛肉社區連鎖店品牌「牛大吉」創始人吳金海、連鎖小吃品牌「夸父炸串」創始人袁澤陸、中式滋補燉品品牌「潤妃」創始人等一批“餐飲老炮”,大家一起聊聊線下、聊聊餐飲。

由于是閉門會,我們僅將現場討論的部分內容放出,希望能對餐飲賽道中的創業者們有所幫助,也歡迎更多朋友加入我們的社群,一起探討消費行業的最新風向。

2021,餐飲連鎖業態為何會爆發?還曾是蔚來天使投資人的雷軍,介紹了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給蔚來創始人李斌,分享小米社區運營經驗。學成歸來的李斌,建立了蔚來的“飯圈”,甚至成了“蔚來粉”的愛豆。雷軍自己更是敢怒敢言,直接喊話友商“不服就干”。于是,“老一輩”的汽車人也有樣學樣的效仿起小米,學習互聯網的Boss營銷模式。畢竟,這是一套被驗證過成功的理論,也讓蔚來直接摘取第一梯隊的皇冠。第一個原因還是疫情。

「連鎖化」「規?;埂笜藴驶挂恢笔遣惋嬓袠I發展的大方向。

過去5年,中國餐飲行業集中度(以收入計)一直在以每年1%的速度提升,按照發達國家平均45-50%的集中度標準測算,大概還需要20-30年的發展時間,而一場疫情,卻讓這個進程大大的提速了。

圖:2019全球主要國家餐飲集中度對比(以收入計算);數據來源:Euromonitor,普華永道

不同于電商,線下優質商鋪是一種稀缺資源。在過去,一家好位置的鋪面,背后可能有3000家商戶在排隊等著入駐。

而疫情過后,大量單體小型餐飲企業退出了市場,不少低租金的黃金鋪面被空了出來,這就給餐飲連鎖品牌的逆勢擴張提供了機遇期。

從數據來看,2020年中國餐飲企業總數,相較2019年下降了63萬家,但是連鎖企業數量反而增加了3萬家,此消彼長之間,行業集中度已經顯著提升。

圖:疫情后,餐飲企業總數下降,連鎖品牌數上升(單位:萬家);數據來源:Euromonitor,普華永道

第二個原因,是線下流量洼地的價值開始顯露。

其實無論線上線下,本質上都是個計算流量成本的生意。

舉個例子,疫情之后深圳一家位置還不錯的鋪面,20平米月租金兩萬塊就可以拿下,如果做成一家連鎖炸雞或者炸串店,平均每天能有兩三萬客流從門前經過,攤到一個人頭上只有約3分錢。

在三四線城市這個成本會更低,而且總成本可控,商家也不需要為復購持續燒錢做拉新,整個模型的性價比就會變得很高。

第三個原因,是消費場景的迭代。

線下創新的本質是場景的創新,消費者的習慣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而是場景發生改變了。

比如現在北京上海都出現了許多社區小酒館。過去中年人下班,是在車里坐一會兒再上樓,而現在年輕人則會去這些酒館小酌。

他們也并不是為了社交,而是點上一杯酒,獨自刷抖音打王者榮耀,只為了放松一天的心情。

再比如大家已經習慣了在購物中心里消費,但在此前,沒有人想到可以把蘭州牛肉面開到shopping mall里。

類似這些新的消費場景,給新品牌們帶來了單點突破的機會。

因此在今年,我們看到線上消費品的一些成功打法,正在線下場景被復用。

比如無論是線上線下的新消費品牌,都是用「單品+爆品」策略,占住高線市場,構建起用戶心智的護城河,再用品牌的高勢能向低線市場擴展。

不同的是,線上拼的是搶占天貓品類第一,而線下則是搶占大城市人流密集的核心商圈。

第四個原因,是B端基礎設施的完善。

作為一個傳統的萬億級消費大市場,餐飲行業看似門檻很低,其實對于創始人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在過去,幾乎人人都會做飯,但要說服消費者「掏錢來吃你做的飯」,其實是很難的。

一家餐飲店老板不僅要食材,還要懂選址、懂裝修、懂管理、懂品牌、懂供應鏈、懂現金流,能同時具備這些能力的人太少了。

因此大部分創始人雖然有很強的技術把控,但是缺乏財務模型建造和品牌運營思維,也決定了過去餐飲生意往往做不到太大。

不過過去的幾年,隨著餐飲SaaS化和供應鏈標準化,越來越多的業務模塊開始能夠被外包出去。

比如收銀點單,以前都是餐飲企業自己做,現在很多三方公司都可以提供一站式的閉環解決方案。

(某連鎖餐飲信息服務商業務介紹)

再比如料理包和預包裝的快速發展,門店加工越來越標準化,餐品交付受原材料和廚師手藝的影響越來越小,餐飲的業態也開始越來越接近零售業。

因此在今天,餐飲創業的門檻其實是在降低的,只有To B的企業把基礎設施搭好了,To C的品牌才有做大的可能。

未來,新品牌大規模開店會更容易,這會是一個大的趨勢。

連鎖餐飲如何穿越周期?創始人A觀點:

中國第一代互聯網餐飲,大多是網紅流量打法。

那時是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期,大批新品牌利用微博微信的營銷驅動,用網紅店的模式迅速打出了品牌影響力,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黃太吉。

但是做餐飲最大的挑戰是周期。如果我們今天去淮海路上看,可以發現8年前的那波網紅餐廳基本上都不見了,因為他們逃不過周期。

口味是有周期的,餐飲也是有周期的,這也是為什么創業者選擇網紅店模式要非常謹慎。

一旦顧客在我們身上貼上網紅的標簽,就等于是在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我,你就out了。

但這背后其實還有一層隱含的暗示,就是幾年之后如果你還喜歡我,你也out了。

早年前的一些消費者搶著打卡的網紅店,現在已經沒有人再會發朋友圈了,你發的話,別人就會覺得很奇怪。

網紅店在品牌的紅利期,拿店租金都很低,但3年租期一轉眼就到,這時商場發現你“過氣”了,無法起到引流的效果,就會大幅提高租金,單店模型一下就坍塌了。

因此大部分網紅店的命只有3年,很多人在爬過第一座山以后,很容易high起來,但后面的拐點很快會到來,我們都是過來人,看得很平淡。

所以創始人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和虛榮心,要和顧客做夫妻,而不是短期的朋友。

夫妻就是日日夜夜、平平淡淡,但是在需要我的時候,我出現在你身邊,這種品牌關系是需要慢慢建立的。

創始人B觀點:

為什么有的品牌開到100家店開不動了,有的開到500家開不動了,其實大部分問題都出在品類上面。

中國目前開到「萬店」的品牌有三家:絕味、正新和華萊士——他們之間有很多共性。

第一,品類不能有地域差異,不能這個地方這樣吃,那個地方那樣吃。

比如包子在中國有70多種吃法,很多大單品,南方喜歡但北方人吃不慣,就決定了包子這個品類的上限就是3000家店左右。

餛飩、煎餅這些比較小眾的品類就很難做得很大,因為用戶心智很難改變。

第二,產品要有成癮性。

一定要選重口味,吃完了還想吃,消費者愿意持續復購的品類。

比如說「辣」,這點大家都已經有了共識。

再比如「炸」,你會發現全世界范圍內,肉類的吃法大同小異,無外乎「烤、炸、煎」(中國會多一個「鹵」)。

其中標準化程度最高的就是「炸」,大眾接受程度也最高,用戶完全不需要教育。

因此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炸」的賽道里都能誕生許多大體量的連鎖品牌。

第三,是極致性價比。

網紅店模式確實起勢很快,但別人看到你賺錢,后面就會有一堆人追著抄你,快速吃掉你的溢價。

因此能做萬店的品牌,一定是「極致性價比」。

比如說華萊士一個漢堡6塊錢,蜜雪冰城一杯飲料4塊錢,無論未來發生了什么樣的經濟變化,他們都可以過得很好。

把基本款賣得很便宜,是品牌能夠穿越周期的重要原因。

第四,是門店要操作極簡,標準化,不需要復雜培訓就可以快速復制。

就像自行車一樣,人過了12歲就能騎,而不用再去考駕照。

所以說做萬店很難,就是因為上面幾點必須同時滿足。

比如說某餃子品牌,它成功切到了一個大單品,但是單價貴,又是東北水餃的代表,所以在長江以南一直發展的不太好,門店的上限就是500家。

再比如說麻辣燙,麻辣燙在C端是很好的品類,但在B端,品牌方能控制的供應鏈太少。

很多人選擇加盟麻辣燙,一年后牌子一摘就單干了。因為蔬菜和肉都店主自己都能買到,這時品牌方就變成了底料供應商,這樣門店雖然也能開到5000家,但并不是好的品類。

什么是最好的線下連鎖模式?

創始人C觀點:

我見過最好的模式是全家。

全家的單店開店成本大概在50萬,開店的前三個月由全家的團隊運營,然后再選一個店長出來做管理。

這是一件非常藝術的事情,如果隨便找個人來管,一定管不好。所以,全家會拿出50%的單店份額分給店長,讓店長個人入股,也就是25萬。

如果店長拿不出來這么多錢也沒關系,其中有15萬是公司借給他的,在余下的10萬里,一半會從業績分紅里扣,一半要店長自己出。

這是一個很好的激勵方式,如果你是一個店長,你就會覺得這家店是自己的,我得玩命的去干。這種方式可以很好的解決門店復制化的問題。

創始人D觀點:

我剛看了百盛餐飲的財報,他們第一季度的門店利潤達到2.4億美金,銷售額為32億美金。乍眼一看好像挺不錯的,門店利潤率能做到8個點。但問題在于,總部管理費究竟占到銷售額的幾個點?

如果是7個點的話,凈利潤就只有一個點,那實際上就是沒賺多少了。

所以在管理上,總部的管理層一定不可以做的太重,這是做餐飲人都需要注意的點。否則當規模上到一定的時候,店面利潤率就很難被保證。

創始人E觀點:

我們是加盟為主,在我的視角下,最好的模式是絕味。

嚴格來說,絕味應該叫做「大經銷商」模式。

它的下面有一萬多家店,但是由3000個「經銷商」支撐的,1家經銷商平均能開出3到4家門店;最多的時候,單個經銷商旗下的門店數可以超過50家。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

第一,對加盟店管控變得簡單,品牌只需要管好這3000個經銷商就可以了。

第三,因為前期和這些老經銷商已經磨合的很好,后續擴張的成本就變得很低。

第三,變相引入了賽馬機制,對經銷商來說等于內部創業,比如一家店一年能干出20多萬利潤,那么開3-4家這樣的店,就可以實現年入百萬。加盟商有奔頭,穩定性就會很高。

絕味以外,另一個值得學習的是華萊士。

華萊士是「合伙直營」的思路:它不做對外招商,加盟只開放給自己內部體系的內員工,等員工成長以后出去自己創業開一家店,這種模式是「管理上的直營,實質上的加盟」。

其實vivo,oppo也是相同邏輯,廠商一體;大家都是命運共同體,利益方向一致。

中國傳統的加盟連鎖模式,品牌方往往是個商貿公司:用集采從工廠拿貨,然后原地加價30-40%賣給加盟商。

但這么做會侵占加盟商的利潤空間,還會導致品牌供應鏈競爭力變弱,造成加盟商竄貨的問題。

所以華萊士的打法是供貨「零加價」,直接讓利給門店。

這樣加盟商越賺錢,就會開出越多的門店;門店越多,品牌的體量就會越大,上游的溢價能力就越強。

最終品牌甚至可以去布局上游供應鏈,自持工廠,采購成本就會進一步降低。正循環一旦建立,品牌就會越跑越快,護城河也會越來越高。

外賣業務占比多少是合理的?

創始人F觀點:

很多人會覺得外賣營業額占比過高,會被平臺綁架,但其實這件事不是商家能夠控制的,而是消費者決定的。

今天中國餐飲5萬億的市場規模,外賣大概占8000億,平均下來,一家門店20~30%的外賣占比是合理的,說明你適應了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但這件事的選擇權在顧客,不在商家,因為供給永遠是充分的,你不供給別人也會供,品牌要做的就是盡量去適應游戲規則。

創始人G觀點:

外賣和堂食多少比例是合理的,本質可能還要看消費場景的變化。

比如做過去人喝奶茶是在購物中心,三五好友逛街,然后停下來喝杯奶茶休息一下。

但現在奶茶的主要消費場景是在辦公室里,只要開個會,或者同事在辦公室里喊一句,就能點上十幾杯。

而且在門店你只會喝一杯,但在辦公室的場景,一天喝三四杯也有可能。

這兩者的比例大概是1:20,也就是現在顧客在外賣平臺上買的奶茶,是在購物中心里的20倍,這就是消費場景的變遷。

既然顧客都在外面了,那么品牌方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關掉一些核心商圈的大店,再通過外賣覆蓋更多的區域,這時外賣可能會占到一個很夸張的比例,但這就是消費場景所決定的,沒有必要過于糾結。

如果實在擔心與平臺方過度綁定,我的建議是也可以關注一下小程序,其實這也是被瑞幸走通的一條路。

如果顧客就在我們店的樓上,那就沒必要讓平臺抽十幾個點,可以顧客用小程序點單,買了以后下去拿就行了。如果未來小程序能跟美團和餓了么形成三強鼎立的局面,對于餐飲品牌來會是一件好事。

總之也不必過度擔心——做消費,產品力始終是第一位的,完全可以通過品牌抬升和店址質量,把利潤結構做得更好。

餐飲連鎖的終局在哪里?

創始人H觀點:

這個行業最終還會是巨頭化,因為這樣效率才是最高的。

餐飲連鎖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先跑出來的大品牌一定會做矩陣。

很多大品類開到萬家店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到了后面速度一定會慢下來,因為一個價格帶和品類的受眾人群再大,也一定會有天花板。

為什么寶潔會采取多品牌策略?因為寶潔需要用不同品牌來定位不同價位和不同人群,才有可能占住超市里的每一個貨架。

所以現在線下連鎖最應該干的,是用最快的速度打透一個品類,再借助資本力量做矩陣孵化,把所有好的品類和商業模式挖出來,用更多的錢、更多的渠道、更強的組織力去擴張。

創始人J觀點:

快餐連鎖一定是標準化和巨頭化,但消費者也一定會對標準化產生厭惡,在歐美這種趨勢已經很明顯了。

比如很多人周末其實是不去連鎖店的,而是去一些好玩有趣的地方。像歐洲的小廣場,有很多商家在路邊,上面有個穹頂遮風擋雨,能聽到商家的叫賣聲,滿滿的人文氣息。

所以,我們在做標準化的同時,也可以慢慢嘗試「反標準化」。

比如星巴克工廠店,就成功的把咖啡店做成了一個地標和景點,通過「反標準化」把品牌勢能釋放出來,這是新一代年輕人喜歡的東西。

在國外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叫做Code black coffee。這是個澳大利亞的咖啡品牌,他們本來是做B端的,有自己的烘焙工廠,如果商家用了他們的豆子,他們就會發給商家一個認證標志,代表這家店的咖啡豆有一定的品質。

之后,他們孵化了幾十個品牌,每個品牌的主打人群和調性都不一樣,但是都用同一條供應鏈。

我覺得這也是走出周期性的方法之一,因為到了后面,單一品牌的維護成本會變得非常高,如果一直做標準化,品牌就會越來越乏力,這時選擇品牌矩陣和反標準化會是不錯的選擇。

我覺得未來中國也一定是這樣:一家公司會擁有很多個完全不同的品牌矩陣,來定位不同價位和不同地區的人群,但所有品牌都是共用一條供應鏈,玩出不同的花樣;同時在不同省份、不同商圈和不同元素一起做聯名主題店,打差異化。

閱讀完莫急走

想獲得報道,請聯系:wujinna1015

想了解PR、融資服務,請聯系:renguozhou2019

想加入創業社群,請聯系:luckyliuweili

想進行市場合作,請聯系:luckyliuweili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標簽:

食品安全網

上一篇:培訓餐飲員工的正確方法11

下一篇:成都餐飲培訓哪家好?-成都餐飲培訓學校排名前十強11

相關推薦
  • 逮蝦記果蔬鮮蝦餅空氣炸鍋食材蝦仁兒童早餐
  • 爆賣上萬盒!家宴火鍋開創者川娃子大犇牛油火
  • 打造“傳統飲食文化+現代科技”的中國樣本
  • 預制菜5項大獎出爐,華鼎供應鏈榮獲“最具競
  • 新春將至,鍋圈食匯預制菜持續升溫
  • 餐飲怎么做?難做?沒搞懂這5點,千萬別做餐飲
返回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