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上的餐飲機器人是否能“破圈”成功
近年來,隨著青年人經濟實力提升,市場消費現象也開始走向年輕化和多樣化。與其他年齡層的消費者不同,年輕一代消費者更注重品質與功能,對新奇事物擁有強大的好奇心和認同感。在各行業都在轉型的風口上,作為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餐飲行業,也在悄然轉變。
與其他行業不同,餐飲的轉型需要從服務中蛻變,近幾年催生出不少如“社會性尷尬服務”、“暗號服務”和“時尚服務”等新式餐飲文化。服務品質及模式的改變,讓餐飲行業煥出新光彩,這些新穎文化雖然帶來了熱度,但卻并未解決餐飲行業目前的燃眉之急。
餐飲業一直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力資源及其成本一直是懸在頭上的一枚大石。以中國就業培訓指導中心在2021年4月公布的數據來看,目前中國就業人員最缺的是餐飲業。除了缺人,餐飲行業人力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人力成本占營業收入比例均值為21.35%,并以3.69%的漲幅持續增長,成為繼食材之后第二高成本。
面對持續高漲的離職率和人力成本,很多餐飲企業被壓得喘不過氣。對于想盡辦法壓縮成本,成本可控且兼具“不會累”標簽的餐飲機器人成為餐飲企業的救命稻草。相比于人工而言,智能化的機器人能讓各餐飲企業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尋找到第二增長曲線。
機器人行業除了備受餐飲企業青睞,在資本市場亦翻起一陣風浪。從相關平臺數據可得,今年前10個月拿到融資的機器人項目共299個,其中253個集中在C輪及以前,79個項目的融資額在億元人民幣以上,機器人無疑成為目前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行業之一。
賽道火熱,機器人行業備受青睞
其實,餐飲機器人面世并不是近兩年的事情。早在2010年,濟南某自助火鍋店就曾推出過機器人送餐服務。而在2013年,山東、江西、內蒙古、湖南、江蘇、安徽等全國各地大范圍出現機器人餐廳,餐飲機器人產業迎來第一次火熱。但這次火熱并未持續太久,2016年開始各地機器人餐廳開業與倒閉的新聞交替播報,媒體對餐飲機器人粘上了"不實用"、"噱頭"、"火爆一時"、"網紅"等標簽。
縱觀全局,很容易發現在2016年以前的機器人餐廳內,留存了太多媒體、經營者、行業、產品研發者所營造的泡沫,這個產品并未達到真正可推出市場的狀態。
從技術層面上來說,當時的餐飲機器人尚未達到“自動駕駛”的層級,采用的是磁導航技術,機器人只能沿預先鋪設的磁軌行動,沒有避讓和后退功能,需要繞磁軌一周方可回到出餐點。這樣的技術,不但沒有減輕整體成本,還需要聘請一大幫人去處理午、晚高峰的訂單。
而在營銷層面上來說,餐廳發展雖然可以依靠“噱頭”收獲新客戶,但想要持續運營,還需要在不斷吸引新客戶的基礎上,留住老客戶。而當"噱頭"帶來的新鮮勁過去后,劣質的機器人服務并不能實現客戶留存。經營者花大價錢卯足全力開起的餐廳,到最后只剩下空歡喜。
失敗的意義不在于毀滅,而在于重新出發。雖然餐飲機器人遇到過一次失敗,但這次失敗讓研發者們看到了這個行業發展的問題所在,將則重點放在機器人性能上,引進SLAM等技術,讓機器人不僅能有“噱頭”,還可以達到餐廳“降本增效”的真正目的。
除了送餐機器人,餐飲服務機器人的品類日益增多,炒菜機器人、烹飪機器人、迎賓機器人等逐漸加入餐飲服務機器人的行列,讓整體產品線更加豐滿?,F如今,機器人除了可以一定程度解放人力,還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前廳后廚的錯誤率,以及經營過程中的食品安全風險。這樣的多功能應用,逐漸讓餐飲機器人丟掉了“花瓶”的標簽,讓更多餐飲企業所青睞。
目前,市面上除了機器人本體企業在這個賽道上向前奔跑,嗅到商機的盒馬鮮生、京東、海底撈等企業也紛紛涌進賽道,希望分一杯羹。其中,海底撈更是在2018年10月宣布打造采用送餐機器人的智慧餐廳,截至2020年6月30日,其門店數量達935家,送餐機器人數量有958臺。
在這些互聯網公司和餐飲公司擠進賽道的同時,作為房產巨頭的碧桂園也通過各種研發進入了這個領域,成立千璽機器人集團。與其他公司不同,千璽機器人集團除了研發機器人,還在線下開設擁有機器人全流程服務的機器人餐廳。為滿足餐飲產品的需求,該公司還組建約750人的研發運營團隊,創造了中餐、火鍋、快餐、煲仔飯和粉面店等5個不同餐廳業態的產品線,完成70多個設備的開發。
在如此擁擠的賽道上,資本市場也想蹭一波熱度。根據相關平臺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拿到融資的機器人項目共299個,其中253個集中在C輪及以前,79個項目的融資額在億元人民幣以上,而過去10年機器人賽道發生的融資事件才2661件。
據有關數據分析顯示,中國送餐機器人在2017年市場規模只有0.2億元,而在2019年已達到2.2億元。與此同時,該行業2020年更是迎來增長高峰期,預計在2025年市場規模將接近150億元。屆時,餐飲機器人在服務機器人中占比將提升到10%左右,成為產業發展全新支撐。
同時,為扶持機器人產業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三部委于2016年聯合印發《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并表示于2020年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需超過300億元,各地亦在近年不斷推出地方政策扶持該產業。
在資本及政策雙管齊下的情況下,餐飲服務機器人迎來一波紅利期,也是為研發者爭取了可以靜下思考的時間。
將智能機器人變得更聰明是下一個目標
雖然目前餐飲機器人可以為企業達到“降本增效”的效果,但整體研發仍處于尚未完善的階段,只能完成可以編程化的行為,無法做到與客戶真正交互,不能適應餐館的各種復雜情景。而這一個層面,也是難倒眾多研發者的一座大山。
“機器人研發中,最難的就是交互,如何做到真正像兩個人一樣的交談,是一個研發重點?!北坦饒@千璽機器人集團服務機器人事業部研發總監李偉博士認為,服務機器人不能只做到單純的重復性極高的工作,而是要更聰明,真的像一個服務員一樣。
現今市面上,雖然出現較多種類的智能服務機器人,但整體仍停留在工業機器人層級,只能簡單替代重復勞動,無法真正達到“智能”的層級。而這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卻并不容易實現。據李偉表示,機器人在交互及智能的研發過程中,不但要解決軟件問題,還需要處理硬件需求,“你想真正的實現某一個功能,單純讓解決軟件問題是不行的,你得讓硬件把它串起來的,通信的各個鏈路都要支持,才能真正的實現智能?!?/p>
除了送餐機器人等在店面服務的機器人,在衍生出來的各種系列機器人中,也存在相同的問題,烹飪機器人便是其中一個最難攻堅的難點。與其它菜式不同,中餐的味道是無法標準化的,同一款菜式在不同廚師的手中都可以有不同的風格及味道,而目前的機器人尚未達到智能狀態,只能編程化運作,無法完美呈現出中餐所內涵的煙火氣息。
雖然目前機器人賽道擁擠,但其實餐廳機器人的整體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除了技術層面亟待解決,在落地體驗及實用性方面也是掣肘其發展的路障。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餐飲機器人的滲透率不到1%,而隨著社會發展,餐廳的數量會越來越多,如何提高滲透率,是除技術外的另一大難點。
“其實針對目前的市場需求,餐飲機器人是不能只完成單一的模塊工作的?!崩顐フJ為,目前市場對餐飲機器人的要求趨向多樣化,單一的能力無法吸引客戶購買,也無法讓餐廳最大程度解放人力,“對此,我們考慮將迎賓機器人的部分功能轉移到配送機器人身上,讓它兼具迎賓功能,在忙時送餐,閑時攬客?!?/p>碧桂園千璽機器人能量補給站
針對目前行業情況,機器人行業終將要向真人看齊,不單只能做重復的工作,也可以按照復雜情況進行調整,在智能化的同時也需要情感化,讓客戶可以享受到更為親切的服務,而不是一個冰冷的機器,“做一個更智能的機器人是我們中期的目標,做一個有情感的機器人是我們的終極目標。這個目標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終將會實現?!?/p>
目前餐飲機器人底層技術壁壘已基本突破,何時能進一步突破,成為勞動力的重要補充,仍需要時間的洗禮。
內容來源:21創新資本研究院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解讀機器人在餐飲業的應用
下一篇:餐廳機器人的未來發展怎么樣?